AI淨零/學者指氣候工具碎片化 籲政府建立調適資訊平台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4日電)學者呼籲,台灣現有氣候決策支援的工具碎片化,應建置資訊平台,由統一窗口提供各單位整合後的資料,不應該等明年收到碳費後再規畫,否則將會來不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10日起將於巴西舉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辦「COP30氣候峰會前記者會」,邀集學者解析這次COP30氣候峰會的重要議題。
COP30預計將討論締約國所提交的國家自訂貢獻(NDC3.0),其中包含2035年的減碳目標;另外就發展中國家在調適氣候變遷方面有巨大的資金缺口,討論可落實的機制;而今年COP30主辦方巴西也提出「全球共同碳市場」、「熱帶森林永久機制」等倡議。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顏婉庭認為,雖然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減少了對綠色科技(特別是再生能源)的補貼和投資,也減少了對外的國際綠色資金承諾,短期內會對動能產生負面影響,但由於歐盟、日本、韓國等大國仍維持淨零方向,且許多市場機制與標準已建立並在實施中,預計長期結構仍會持續發展。
就台灣的減碳目標來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認為,台灣提出2035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碳36%至40%的目標,並在9月提出NDC草案。然而,根據情境分析,若2035年減量達38%、40%,到2050年僅能達約80%的減碳水準,無法達到法定「2050淨零」目標。
就調適部分,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呼籲台灣調適工作刻不容緩,資訊整合與調適科技的資金投入必須由政府馬上進行,不應該等明年收到碳費後再規畫,否則將會來不及。
童慶斌認為,台灣現有氣候決策支援的工具碎片化,如水、能源、交通、健康各自為政,介面與資料難整合,無法支援跨部門的系統性風險評估。
童慶斌進一步解釋,就像是鐵路建設要加強調適,可能就涉及高溫、坡地崩塌及淹水等風險,但目前這些資料分屬於3個不同的單位,且格式不一,很難整合;政府需要將現有的科學資料順利轉化為有效的調適策略,建置資訊平台,讓鐵路的主管機關能直接利用整合後的資料,進行脆弱度評估,而不必自行處理核心的氣候資料。(編輯:李亨山)1141104
- 學者指氣候工具碎片化 籲政府建立調適資訊平台2025/11/04 11:21
- 2025/11/01 11:57
- 2025/10/31 18:3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