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果小蠹入侵產區 茶改場推非化學農藥防治技術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台灣致力發展精品咖啡,茶改場今天表示,可能因進口夾帶,目前全國產區都有咖啡果小蠹,嚴重可影響5、6成產量,已制定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防治技術。
台灣咖啡產量雖然不多,但是果香多元,朝精品咖啡定位發展。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發布資訊指出,96年首次發現咖啡果小蠹危害蹤跡後,至今已入侵全國咖啡產區,為此制定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IPM)的防治技術,呼籲農民落實使用。
茶改場助理研究員潘宣任告訴中央社記者,咖啡果小蠹躲藏在咖啡的果實內,在其中產卵及取食,受害的咖啡種子會出現取食孔洞,甚至發霉,若沒有剔除的蟲蛀豆,咖啡風味會混濁,帶有酸味或酚味(藥水味),嚴重影響咖啡品質;曾有紀錄顯示,嚴重時危害程度可達5、6成,對農民收益影響很大。
他指出,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防治技術共有3個操作重點,但最主要仍是要落實第一個清除孳生源,即俗稱的清園,徹底採收咖啡果實,以減少果小蠹族群的數量,特別是要在修剪前完成,才能避免枝條夾帶的咖啡果實,成為果小蠹繁殖和躲避的處所。
還有在施行主幹更新時,可在距離地面30到50公分處鋸斷,以有效阻斷害蟲食物及棲所的來源。
但是潘宣任也說,清園耗費人力,國內果園人力較少,建議剛發現果小蠹時,就要落實徹底採收果實,蟲害嚴重的話,要請臨時工協助徹底採果,以利防治。
接著,潘宣任說,再搭配懸掛誘引器,茶改場已於109年研發改良式誘引器,操作簡便,利用等比例甲醇及乙醇混合做成,其揮發物可吸引在果實外飛行的果小蠹雌性成蟲,進而捕捉,台灣通常3到5月捕捉到最多。
潘宣任指出,就是使用防治資材,由於還沒有核准防治咖啡果小蠹的化學藥劑,所以建議應用植物性防治資材,例如大蒜素、苦楝油、苦蔘鹼等,請依商品的建議稀釋倍數施用,可減緩果實生長初期被害率上升。(編輯:李亨山)11402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