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糧倉計畫轉作蕎麥 青農謝銘鍵喜獲轉型農企契機
大糧倉開花結果待茁壯(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30日電)蕎麥是「大糧倉計畫」啟動以來,水稻轉作雜糧的選項之一,花東知名青農小劍劍謝銘鍵說,粗放、機械化播種、產銷已建置並規模化生產,所得達水稻數倍,是翻轉成為農企的契機。
因應國產水稻生產過剩,農業部農糧署於民國105年啟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轉作旱作雜糧,加上近年極端氣候加劇乾旱惡化,此計畫的推動產生多元好處,包含確保水稻產銷平衡讓稻農收益增,節水,降低對進口雜糧的依賴而提高糧食安全,地產地銷確保食安並減少食物里程等。
除了大豆、小麥等,可做麵、餅乾、飲品的蕎麥,也是轉作雜糧的新秀。返鄉務農18年的青農謝銘鍵正是見證者。他說,今年9月風災,他所剩的15公頃水稻田受災,營收少了新台幣107萬元;反之,這6年來,他從20公頃逐步擴大到目前總計耕作480公頃(代耕320公頃、自種160公頃)的蕎麥田,為他的生計翻轉數倍。
除了請員工現場示範無人機播種,他說,機械播種效率高、省人力,且操作精準,加上蕎麥播種後粗放即可,就算需要施肥,種子拌有機肥播種即可完成,3個月後就能收成,1年可做2期作(主收穫來自2期);且採收、去雜質、封裝已機械化,搭配近年農機補助政策,大幅減少購機成本,讓他提早透過營收完成攤提。
他笑著說,機械化好做事,連雇工的上班態度都明顯轉變,過去拖延上工時間,現在購置大型機具,座位寬敞並提供三餐,可以邊約會、聊天邊工作,員工不僅提早上工,還自動延長工時、自願擴耕農務面積,效率提高。
謝銘鍵告訴中央社記者,他希望專心生產,不要煩惱銷售,因此為了布建後端的銷售,6年前,當他著手搭配「大糧倉計畫」轉作蕎麥時,他跟妻子曾名祺曾下了苦功,到賣場抄下所有有含蕎麥產品的業者資料,一一接洽業者採購,因此與台南市玉井區的「有限責任台灣黃金蕎麥生產合作社」奠定良好的產銷關係。
生產規模還在擴大中,謝銘鍵說,108年他與妻子在當地成立了「祺心鍵力農產行」,包含員工逐步投入生產(約計100多公頃),連同前述480公頃,今年耕作規模已達833公頃(1、2期作合計),正是花蓮縣所有蕎麥的耕作面積,且黃金蕎麥要求增加供應量,因此他會朝農企化發展。
台灣黃金蕎麥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林家寶說,麥當勞曾有2次直接跟小劍劍洽購,目前有手搖飲一沐日、王品等跟台灣黃金蕎麥洽購「祺心鍵力農產行」出產的蕎麥,用於製作餐飲、手搖飲等產品,商機可期。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說,今年全國轉作蕎麥的耕作面積可達1000多公頃,非常開心能透過政策推動,提供農民翻轉生計的契機。
農糧署統計,截至111年,全國蕎麥栽種面積727.8公頃、產量808.9公噸,產值新台幣3131.6萬元,主產地為花蓮占65.3%、桃園市占18%、彰化縣占9.2%、台中市占5.5%、台南市占1.6%。(編輯:李亨山)11211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