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講堂澎湖登場 探索海洋發電與演化
(中央社澎湖縣8日電)中央研究院「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今天在澎湖登場,專家以深入淺出方式引領進入知識殿堂,探索海洋的發電與演化,並穿插詼諧言語,場面熱絡,滿場民眾與師生掌聲不斷。
中央研究院「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澎湖場今天在馬公高中舉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親自主持,馬公高中校長石仲哲率全校師生參與,現場坐無虛席。
「中研講堂」今天安排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游智凱以「海洋動物的前世今生-探索脊索動物的演化起源」和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朝榮以「潔淨發電機-黑潮」為主題進行演講。
游智凱表示,從研究資料推算,現生動物身體結構大致起源於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代,經由檢視位在關鍵地位的海洋生物,如頭索動物文昌魚與半索動物玉柱蟲等,來重建脊索動物共同祖先樣貌,進而瞭解脊索動物的演化過程與脊椎動物的起源。
吳朝榮則提到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流經東岸的黑潮是太平洋中流速最強的西方邊界流,總流量相當於1000條長江的流量,是黑潮發電的潛在地點,目前正進行研究黑潮的時空變化與流動特性,以計算黑潮蘊藏的發電能量與評估可擷取的電力數值。
吳朝榮並指出,海水發電有洋流、潮流與波浪能等3種發電,其中洋流及波浪能發電,以綠島和台灣東北角海域較適合。他表示,許多先民幾百年前渡海無法跨越黑水溝,黑水溝不僅是強流而已,漲潮時向北流,退潮是向南流,變化非常大,所以澎湖不適合洋流發電。
不過,由於澎湖海域是屬半日潮,吳朝榮提出澎湖可仿照英吉利海峽模式,利用上面是橋,而橋下是匝門,如同水庫發電般來進行潮流發電,將現有橋底梁柱改成匝門模式,可再裝上渦輪機,未來澎湖跨海大橋若有改建,可進行海流與潮差研究評估,配合海水漲退潮1天可發4次電,同時可增加海水交換性,水質會變得更好,澎湖亦可自主發電,一舉多得。(編輯:謝雅竹)11209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