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罩上課發生容貌焦慮 專家籲做好心理建設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9日電)教室戴口罩規定將鬆綁,過去3年戴著口罩上課的學生,其中有可能產生容貌焦慮或同儕壓力。專家建議學校、家長給孩子心理建設,面對「脫與不脫」,要自信說出理由並尊重彼此的抉擇。
疫情指揮中心2月9日宣布口罩防疫進一步鬆綁,校園從3月6日起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教育部長潘文忠2月8日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部分學生會有「容貌焦慮」,會害怕脫下口罩。潘文忠說,難免有一段調適的過程,會加強宣導,尊重個別戴與不戴的考量,由學生自行決定。
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涂喜敏表示,對於部分孩子來說,戴口罩是一種保護的方式,用來掩飾自身的一些狀況,藉此獲得安全感。在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大家都戴上口罩,這些孩子反而不那麼特別,但一旦口罩鬆綁,他們可能又會變回「少數」。
涂喜敏表示,青少年學生易受到同儕壓力,當多數人都脫下口罩,仍想戴著口罩的人,易受異樣眼光,甚至被同學嗆聲、霸凌。她建議教育單位和家長,可教導學生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找出一個合適的理由和說法,例如鼻子會過敏、身體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等,同學間也要尊重彼此的決定。
涂喜敏認為,這口罩鬆綁的過渡期間,師長應更留意學生的各種徵兆、人際互動間的狀況,適時地關心和傾聽、瞭解,「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李雅菁正面看待口罩鬆綁政策,尤其對小學來說,許多教學依賴口語表達,戴上口罩效果就不好,包括小一、小二教注音符號,嘴型咬字就非常重要。
李雅菁提到,學生忙於課業,可能跟不上最新防疫政策進度,學校應多宣導。她提到學生3年來習慣戴口罩,都已會彼此監督,有人稍微露出鼻子、嘴巴,都會被說是「防疫破口」。教育部先前讓教師在一定條件下,講課可不戴口罩,但還是有學生質疑教師沒把口罩戴上。
另外,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難免會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李雅菁提到,學生開始冒青春痘時,比較容易有焦慮,也有人時不時就照鏡子,重視自己的髮型、打扮,雖然許多學校仍有管制化妝,但學生還是有辦法透過一些技巧,為自己上一些輕妝。
李雅菁表示,有些師長習慣「說教」,不斷訴說容貌不重要、內涵才是重點,學生不見得聽得進去。反而是正視學生的需求,例如擔心青春痘問題,可引入衛生教育,帶孩子學習清潔皮膚知識,給予正向的建議,會更有幫助。
對於少數特別在意外貌的學生,李雅菁建議,可私下詳談、瞭解學生的狀況,或可舉一些實際的案例,班上很受歡迎的同學,不見得長得最帥最美,而是有其他的長處,可以多多互相學習。(編輯:陳清芳)11202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