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棄物年增1成多、處理費漲不停 疫情造成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9日電)近2年疫情造成生物醫療廢棄物量年增1成多,廢棄物處理費用上漲,今天有立委反映,小型醫療機構已經吃不消,環保署表示,協助醫療機構與醫師公會合作或聯合議價等方式處理。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審查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管預算 (公務預算及基金)。
國民黨立委張育美今天指出,監察院在107年調查就要求衛福部與環保署共同解決醫療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用長期居高不下的問題,但數年過去,隨著疫情期間頻繁地更換清消與耗材,醫療廢棄物處理價格只有逐年增加。
張育美進一步表示,北中南東各區醫療廢棄物處理的處理費用價差非常大,南部地區從每公斤從35至55元都有,中部醫療廢棄物從110年的40元漲至今年50元,一些中小型醫院、診所議價能力低,「就是待宰羔羊」。
張育美認為,每間醫療院所近年產生的廢棄物非常龐大,如快篩卡夾,一個重量就4、5公克,一間醫院每天都有好幾公斤的廢棄物,每漲1元對第一線的醫療院所都是很重的負擔;環保署要知道民間疾苦,因此凍結預算20萬元,要求3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
據環保署統計,生物醫療廢棄物每年產生量有3萬多噸,因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近2年產生量年增約1成多。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每個醫療機構規模不同,議價能力也不同,立委已要求環保署進一步去了解,至於處理量能都足夠,近2年廢棄物的數量較大,隨著疫情減緩,明年可望減量。
賴瑩瑩進一步解釋,大型醫療院所因為處理量大,會有較大的議價空間,小型醫療機構因量少就沒辦法彈性議價,目前1噸處理費用約新台幣4萬、5萬元;會再朝協助各地方醫療機構與醫師公會合作、或小型醫院聯合議價等方式處理。
另外,賴瑩瑩說,會輔導再利用機構,針對一些廢棄物中的塑膠部分,如快篩卡夾,經滅菌後可再利用,而不是再新增一間處理廠。(編輯:陳清芳)11110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