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成本揚 192項現金救助最快7天後調升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9日電)氣候變遷、國際情勢等因素使農業生產成本拉高,農委會今天宣布,在現金救助額度為平均生產成本1到2成原則下,調升192項救助金額,年度預算約多新台幣1.2億到1.5億元,最快7天後上路。
農委會今天召開「111年農損救助及勘災作業精進措施」記者會,由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主持,盼藉此加速發生災損農民的復耕、復養,強調受損達門檻才能獲得救助,不是任何人都能領取,與選舉接近無關。
陳駿季指出,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傳,農業受影響大,因而對農林漁畜整體在汛期來臨前,提出4大類精進作為,首先是調整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額度,在此制以生產成本的1到2成計算救助金額下,共計調整192品項金額,各項金額預計今天起預告7天後上路。
包含農產業調整170項,從現行每公頃救助新台幣5.3萬元,調升為6.2萬元;漁業調整13項,從現行每公頃救助10.3萬元,調升為15.2萬元;畜牧業調整1項(羊),從現行每隻救助1200元調升為1800元;林業調整8項,從現行每公頃救助3.6萬元,調升為5.3萬元。
其次,他說,一旦發生颱風、豪雨、霪雨、寒流、旱災等5種天然災害,精進作為將天氣參數納入運作,可加速災損救助作業,從現有啟動方式約須2到7天,縮短成只要1天,適用品項包含西瓜、香瓜、番石榴等40種農、漁品項;以及領取救助金所需天數,可從目前的45到60天,縮短為2到3週。
再者,啟動農委會開發的「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利用此APP拍照上傳,可定位到地籍資訊,資料會同步上傳農糧署農作物天然災害救助系統,判定是否達到救助門檻,農民也可自行拍照上傳,此系統還能透過拍攝角度判定地籍資料,且農委會將辦理教育訓練活動,預計5、6月左右開放農民使用。
最後,陳駿季說,今年將增加滾動式倉儲的儲備量及執行時間,藉此助益蔬菜價格穩定。包含擴充冷藏高麗菜、結球白菜、根莖類蔬菜(洋蔥、馬鈴薯、胡蘿蔔)的儲存量,從4000公噸升至5280公噸,執行期從原本5到10月汛期,前、後加1個月,變成4到11月。
另外,陳駿季補充,為降低颱風雨豪可能引發的災害損失,還執行其他業務工作,包含農委會下的水保局、林務局、漁業署、農水署已選定39件重點防汛工程加強抽檢,並檢討、更新;以及清淤河川野溪土石累計130.07萬立方公尺、重要農業生產專區農田排水3.3萬公里等。(編輯:陳政偉)11104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