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每年陪孩子過兒童節 鋼鐵媽勇抗大腸癌第4期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30日電)40歲周小姐是育有一女的鋼鐵媽,3年內大腸癌復發、又確診乳癌,大腸直腸癌第4期的她歷經4次開刀、化療合併標靶接力治療,以「想每年都陪孩子過兒童節」為信念勇敢抗癌。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冠,108年的新個案數目為1萬7302人,換句話說,每30分22秒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在今天記者會中提醒,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與治療,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大腸直腸癌成因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8成是則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但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篩檢量明顯降低,楊純豪說,據統計發現,110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09年降低,估計少篩檢出680名患者。
疫情時代,民眾到醫院接受篩檢意願降低,導致早期個案減少,楊純豪表示,據健保大腸鏡申報資料,109年與108年相比,大腸鏡檢查及切除等治療診斷減少約8%、大腸癌手術減少約5%,擔心未來幾年晚期確診患者恐增加。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也說,在門診中也發現,COVID-19疫情下影響2成大腸癌患者治療延誤,一般民眾因為擔心罹患染疫,所以不敢至醫院篩檢、就醫,容易錯過早期發現機會,原先篩檢出異常者後續檢查如大腸鏡、電腦斷層的時程延後。
至於大腸直腸癌患者,第1至3期患者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患者心態上較不會拖延;第4期患者2至3週需回診接受化學與標靶治療,治療期間抵抗力弱,擔心會演變為重症,不敢與人群接觸和回診,導致疾病惡化與控制不佳。
黃聖捷說,在台灣民眾第2劑疫苗覆蓋率已達近8成,防疫也要防癌,應定期篩檢、穩定治療。標靶問世後第4期已非末期,有多種治療武器,據北榮數據,透過不同化學跟標靶的組合反應率到達6至7成,第4期患者5年存活率接近2成,且接力治療使用越多種的標靶藥物,患者存活期越久。
楊純豪提醒,腸癌照護秘訣之一就是警覺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症狀,當出現常見3大自覺症狀,包含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如一下子腹瀉,一下便祕,務必提高警覺,其他高風險症狀還有大便變細小、體重莫名減輕、貧血及可觸摸到腫塊。
定期篩檢同樣不可少,楊純豪建議,一般民眾在50歲以後可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具大腸癌家族史,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民眾,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編輯:方沛清)11103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