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染疫恐留後遺症 台大將設專診助復健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2日電)根據研究,COVID-19患者即便痊癒,仍可能留下體能退步、語言溝通、吞嚥困難等後遺症。台大醫院今天宣布將成立「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協助患者復健、找回原有生活功能。
國內今年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許多患者雖然從鬼門關前被搶救回來,但病毒卻讓他們留下後遺症,難以回到原有生活。
國外研究和國內經驗都顯示,COVID-19患者無論輕重,都可能留下慢性副作用,例如體能不足、疲勞、疼痛、情緒障礙等等,重症患者狀況更為嚴重。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梁蕙雯今天上午在院方舉辦的記者會中表示,COVID-19和一般肺炎不同,病毒除了會攻擊患者肺部,還會引發神經病變、腦部發炎等,重症個案也可能因插管、類固醇副作用,導致肌肉萎縮、肌少症,很多患者即便痊癒,體重仍掉10%以上,至今補不回來,語言、吞嚥也出現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梁蕙雯說,若患者原本就有其他肺部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共病,生活功能恐退步更快。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確診但不用插管者,可能出現運動不耐等症狀,例如走兩步路就氣喘吁吁,可以透過心肺復健改善;不過,若是插管的重症患者,則需要整合復健團隊協助。
她表示,台大疫情期間曾協助3名重症長者復健,住院期間均有插管或使用高流量輔助系統,2人使用鼻胃管、1人留置尿管,密集復健2到4週後不僅管線順利拔除,還能自行行走、自理生活。
梁蕙雯指出,其中有一名高齡89歲的老先生,從入院時完全臥床、譫妄混亂,如今已回復到能夠拔除鼻胃管、可以溝通,並在陪同下使用單拐在室內行走,讓家人放心照顧。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台大統整重症染疫後常見的7大後遺症,包含肺受損、體能退步肌肉無力、語言溝通、瞻妄與認知障礙、吞嚥困難、焦慮憂鬱、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
高嘉宏指出,為協助這些患者復健,將開設「新冠肺炎長期追蹤整合門診」,病人返家後若發現重返工作或日常生活仍有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到復健部門診由團隊評估,安排門診復健。(編輯:卞金峰)11009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