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際不打小孩日 教育部提醒遇3情境家長應對方法

2021/4/30 13:2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0日電)今天是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教育部臉書貼出3種常見的小孩言行,像是常被誤解為「亂講話」,其實背後可能蘊含重要訊息,大人非但不能打小孩,還要理解和妥善處理。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在1998年發起的活動,人本教育基金會日前邀請跨黨派立委響應活動,期盼透過打造友善的社會環境、架構親職支援系統、以啟發取代懲罰等,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

教育部臉書今天響應活動,貼文指出,大人施以體罰的原因,常是覺得小孩不聽話、亂講話,但體罰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影響大腦發展,「當你打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可能停止愛自己。」

教育部建議家長要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原因,並分享3種常見的童言童語,背後可能隱藏重要訊息。例如「同學都不跟我玩,我討厭他們。」可能是在同儕相處上遇到困難,家長應抽空聊聊學校生活,和教師保持聯繫,一同找出問題和對策。

第二種情況,當孩子說「我生病了,我不能去學校」,裝病逃避上學,可能是在校感到壓力,甚至遭遇霸凌。家長這時應關注孩子的身心狀態,給予支持並冷靜處理,必要時尋求輔導協助。

第三種情況是「鄰居叔叔摸我身體,還說我很可愛」,教育部提醒,孩子還無法正確理解、表達有關性別上的困擾,需要家長及時察覺,教導認識自我「身體界線」,感覺不舒服時要學會制止,並向大人回報。

教育部也指出情緒上來、萌生「想打孩子」前可作的5步驟,包括向孩子、家人說明自身情緒,請他們理解和體諒;在安全無虞狀況下,先離開幾分鐘冷靜一下;之後要說出自己的感覺,讓孩子瞭解大人的情緒及學習因應方式。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最後2個步驟,是要找尋自身情緒調節和抒解方式,例如運動、看電影等;教育部也鼓勵爸媽善用支持系統,當有困擾時,可多跟其他人聊聊,詢問相關經驗。

教育部呼籲家長應放棄「完美主義」,讓孩子在失敗的經驗中,自行學習解決問題,家長該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適時給予鼓勵,並以身作則。不論是身體上的處罰,或漠視孩子需求的「冷暴力」,都不是管教的好方法。(編輯:陳政偉)11004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