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採介入性疼痛治療 緩解脊椎術後疼痛
2020/7/14 15:09(7/14 15:26 更新)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4日電)台南市一名67歲李姓女子因車禍導致頸部脊椎損傷,經手術治療及復健後,肢體活動逐漸恢復至可自理生活,但肩頸嚴重疼痛感一直存在,經醫師評估後採用介入性疼痛治療得以緩解。
李姓女子今天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感謝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她說,2年前出車禍後因頸椎受傷,四肢無力幾近癱瘓。在接受頸部脊椎手術及復健後,肢體活動逐漸恢復至可自理日常生活,但雙側肩部至前臂外側的嚴重疼痛感一直存在。
她說,先前雖使用過很多種藥物,也打過止痛針,但沒有明顯改善,常痛到晚上睡不著,平常連手機都拿不太穩。
洪翊傑表示,以李女的案例來說,主因為椎間盤退化或頸部脊椎骨刺增生而導致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肩部及上肢疼痛,嚴重時導致上肢肌力下降。部分病人的疼痛在3個月內經藥物或復健治療會逐漸改善,若疼痛或無力持續,可評估以手術治療。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他說,經評估後建議李女,可藉由介入性疼痛治療方法中的神經阻斷術及高頻熱凝手術來改善。經第一次神經阻斷術後,確認疼痛來自於頸椎神經,再以高頻熱凝手術減緩神經痛症狀。李女於術後1個月回診時,肩部及手部疼痛問題已大幅改善,晚上不必再使用安眠藥就可入睡。
洪翊傑指出,對於頸椎神經根疼痛,學術上已有數篇研究支持高頻熱凝手術的療效,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病人疼痛可緩解50%,止痛效果維持6個月以上。但脊椎手術後所產生的新疼痛原因複雜,單一治療方法也許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病患應與醫師配合,藉合併數種治療策略並輔以復健,可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改善。(編輯:陳俊碩)10907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