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蟲繁殖受日照影響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9日電)同種物種在不同族群會有不同行為,中研院研究團隊以埋葬蟲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山區的埋葬蟲會因日照長度不同而在不同季節繁殖,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
中研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研究成果,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聖峰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不同緯度及海拔高度山區的尼泊爾埋葬蟲(Nicrophorus nepalensis)會因耐熱性和繁殖光週期相互作用而影響演化。
沈聖峰今天在會中表示,埋葬蟲廣泛分布在亞洲,有一特殊習性,就是必須利用脊椎動物的屍體來繁殖,由於埋葬蟲對對溫度相當敏感,溫度的高低會影響繁殖,因此非常適合作為研究對象。
沈聖峰說,這次研究團隊循緯度與海拔選擇5個埋葬蟲族群棲息地,包括中國夾金山(高度約4100公尺)、日本奄美大島(約700公尺)、台灣烏來(約900公尺)、拉拉山(約2000公尺)、合歡山(約3200公尺)進行採樣及實驗,透過實驗對照,結果顯示各族群適合繁殖的溫度範圍類似,耐熱程度也相似,唯一的差異是繁殖光週期,因為相同的溫度範圍在不同緯度與海拔會對應不同的季節,也就是不同的日照長度。
研究指出,中等高度的山區,像是合歡山與拉拉山的族群不論在長日照或是短日照下都可以繁殖,矮山包含烏來跟奄美大島的族群則是只能在短日照下進行繁殖,而最高山的夾金山族群則只能在長日照下繁殖
此外,合歡山跟拉拉山這2個中等高度的山區一年四季都可以抓到尼泊爾埋葬蟲;而烏來跟奄美大島在春季和冬季可以抓到蟲;海拔相對最高的夾金山則是只有在夏天才抓得到蟲,也間接證實繁殖行為與日照長度有關。
研究團隊後續也進行共圈實驗、交互移植實驗,將不同族群的埋葬蟲互換到對方棲地,結果發現,埋葬蟲的繁殖行為不會隨著環境改變而調整,生存能力也因此下降,藉此更可以確定不同族群的埋葬蟲的繁殖光週期有地區適應性。
沈聖峰說,研究團隊進一步模擬未來氣候變遷時的狀況,發現生長在中等高度的山區的族群繁殖最可能受到未來氣候暖化的影響,主因當地球溫度升高時,較高山區的埋葬蟲可以移動到更高海拔的區域繁殖,但是中高度山區的埋葬蟲卻無處可避暑。
沈聖峰說,過去研究氣候變遷時,多注意物種的變化,但透過這研究可以了解,不能只研究物種,必須去看每一物種的每一族群,因為族群才是適應環境的單位。
中研院表示,此研究成果已於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專業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編輯:陳政偉)10906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