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接資料與手機訊號 跨部門追蹤居家檢疫者足跡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5日電)武漢肺炎疫情日益嚴重,海外留學生與台商爭相返國,居家隔離、檢疫人數倍增,居家檢疫者趴趴走違規事件也頻傳,造成防疫沉重負擔。為防堵疫情蔓延,以手機定位追蹤居家隔離、檢疫者足跡的工作更為重要。
中國去年底爆發的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肆虐,全球遭殃。1月28日晚上,來自行政院的一通急電,要求行政院資安處處長簡宏偉半小時內到疾管署會議室討論事情,簡宏偉回憶,當下雖然不清楚情形,「但大年初四來電一定是重要的事情」。
到了會議室,才知道原來是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邀集包含行政院資安處、法務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等部會討論疫情因應,決定快速建置「電子防疫服務平台」,並在2月初上線。
簡宏偉轉述,陳其邁當時指示是「我們是和時間賽跑,才能因應情勢變化」。因此,當初平台建置講求時效,先求原型(Prototype)功能能用,後續再不斷優化改版。
同時間政府也成立「大數據分析小組」,初期由簡宏偉與資安處其他4位同仁參與,後來納入NCC、健保署、移民署與電信業者等其他部會。小組透過數據,追蹤鑽石公主號遊客路徑與台灣第一個死亡案例的中部白牌車司機感染途徑。
鑽石公主號1月31日停靠基隆港,當時有2694名的遊客下船,入境台灣遊玩,「大數據分析小組」與電信業者配合,耗費不到一天時間就找出曾與這些遊客接觸過的63萬人。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發送細胞簡訊,提醒相關民眾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及留意個人是否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簡宏偉說:「對整個社會大眾有幫助,最令人高興。」
不過,要讓「電子防疫服務平台」發揮最大功效,還是要靠全民配合。簡宏偉解釋,「電子防疫服務平台」涵括前期民眾入境時,藉由QR Code填寫住家與健康資料,再串接後期的「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
NCC基礎設施與資通安全處副處長鄭明宗表示,這項系統整合5大電信業者資料,透過基地台偵測居家檢疫者的手機電磁訊號,若判斷離開住家範圍,電信業者會傳送簡訊通報,同步發送「告警簡訊」給個案、衛政、民政與警政單位處理。
這項技術並不是透過手機衛星定位技術,簡宏偉表示,是讓電信業者的基地台當圓心,繪出半徑後,請業者比對範圍內居家檢疫者的手機訊號,是否符合填寫的住家地點。
簡宏偉說,由中華電信統合的「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是以縣市熱力圖、即時定位圖來呈現行蹤,可以看到當下位置與個人過去24小時軌跡。
他強調,系統權限僅限於疾管署與其授權對象,主要是各縣市與部會的最高指揮官,基層第一線人員只看得到告警簡訊與居家檢疫者姓名、電話與地址,作為檢疫期間拜訪使用;「平常並不會有人一直盯著系統看,有人離開住家一定範圍時,才會發出警告」。
NCC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7日召開「運用智慧科技輔助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作業」協調會會議決議及「政府採購法」第105條第1項第2款規定,陸續採購3774支檢疫手機。
指揮中心表示,其中2400支提供高風險民眾使用,居家隔離1339支、居家檢疫938支、機場共123支協助發送給入境者。但因為檢疫手機數量有限,後期電信業者系統整合後,居家檢疫者使用一般智慧手機也可以被定位。
曾使用過檢疫手機的民眾向中央社記者表示,自己因為在中國工作,沒有台灣手機,才發給檢疫手機。這支手機24小時不能關機,一關機馬上有警察上門,「指揮中心會傳簡訊詢問身體狀況,沒在30分鐘內回覆,他們會打電話來,比女朋友查勤還嚴」。
至於檢疫手機跟一般手機的差異,指揮中心表示,檢疫手機限縮使用功能,只能使用Line與電話功能,以跟管理者視訊通話,居家隔離或檢疫結束後,會重設與消毒手機,再給下一位使用。
不過,近期傳出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定位失準,讓基層員警、里幹事疲於奔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上澄清,透過數據檢視,事實上出錯率不到1%。
至於基層人員反應的定位問題,簡宏偉解釋,其實是因為「出錯」定義不同。資安處的定義為「在家者,被定位成不在家」,警政的標準是「收到簡訊,去找人發現對方在家」。實際上也可能個人有出門、但收到簡訊後馬上回家,或是家人拿錯檢疫者手機造成。
不過,簡宏偉坦言,初期台灣居家檢疫人數可能僅2000人,但資安處資料顯示,到4月1日,台灣居家檢疫有4萬7090人,居家隔離3579人,「同樣都是1%,之前是20位,現在可能有500位,負擔確實增加不少」。
簡宏偉也積極跟5家業者開會,希望確保定位無誤。業者開會提到,居家檢疫地點若在20、30樓以上的高樓層區,因為附近沒遮蔽物,手機訊號可能被定位到1公里外的基地台。
另一個狀況是,譬如訊號剛好在同家業者編號102跟103兩個基地台中間的灰色地帶,也可能定位錯誤。簡宏偉表示,近期也請業者儘速釐清,看歸屬哪個基地台範圍。(編輯:林孟汝/林淑媛)10904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