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傳染性腹膜炎恐致命 中研院發現冠狀病毒結構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6日電)貓傳染性腹膜炎具高致命性,讓貓主子擔憂不已,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合作,以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冠狀病毒為範例,成功解構冠狀病毒細微的分子結構,有助疫苗設計與檢測。
家裡養的貓咪如果發燒、食慾不振或是腹部膨脹,就有可能是感染貓傳染性腹膜炎,由於目前貓傳染性腹膜炎(FIP)診斷困難且缺乏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因此只要貓咪一感染就有可能致命。
為解決獸醫當務之急,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尚德與台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惠雯團隊跨領域合作,成功把FIP的冠狀病毒看得更仔細,也發現冠狀病毒更細微的分子結構及致病過程,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研究成果。
張惠雯指出,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冠狀病毒表面有棘狀蛋白,而冠狀病毒會透過表面的棘狀蛋白辨識出宿主細胞表面受器分子的立體結構,進而達到感染目的。因此,若能了解病毒棘狀蛋白的更細微構造,將有助於解開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過程與方法。
中研院與台大攜手跨領域合作,透過質譜分析技術鑑定棘狀蛋白表面的轉譯後修飾醣化構造,並結合分子模擬計算以及冷凍電子顯微鏡單分子結構重建分析方法,將棘狀蛋白表面所覆蓋的醣衣原子分子構型一一重現,彷彿穿了一套迷彩糖衣。
徐尚德指出,在免疫系統的偵測下,抗體常常必須去辨識蛋白質結構,但如果蛋白質上有許多像迷彩一樣的醣分子結構,宿主系統可能就會辨識困難,不清楚哪個位子是宿主系統必須去清除病毒的,此研究成功建立高解析度的第一型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分子模型」,能提供FIP致病機轉更細微的分子層面認知,並發現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結合、致病的新機轉,有助開發疫苗及治療藥物。
徐尚德也提到,研究也發現,FIP的模型結構與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分子構型截然不同,透過合作建立這樣技術平台,未來若有其他冠狀病毒,就可以很快得知其蛋白質結構。
中研院表示,此研究成果已於3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編輯:管中維)10901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