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立體定位放射線 為嚴重心律不整病人找活路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5日電)嚴重性心律不整是心因性猝死主因,若無即時電擊,10秒鐘內昏迷、10分鐘內腦死。傳統可用心導管電燒治療,但失敗率不低,台大醫院以治療腫瘤的放射線處理,為病人指引生路。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心臟受傷、心肌細胞受損導致放電異常,心臟跳動就會不規律。但一般心律不整多只要藥物控制或電燒手術處理,患者也能與疾病共處。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亮宇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有一部分嚴重性心室性心律不整病人病情難以用藥物控制,且傳統用心導管電燒方式治療,成功率也僅5到8成,且有併發症風險。
林亮宇說,嚴重的心室心律不整也是心因猝死的主因,此為心血管疾病者常見的死亡方式,患者往往在數秒鐘內倒地失去意識,若沒有即時給予心肺復甦並視情況給予電擊治療,往往無法挽回生命。
台大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心律不整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植入去顫器,但僅能偵測嚴重心律不整的發生並給予治療,無法抑制嚴重心律不整發生。
患者如果頻繁發生嚴重心室心律不整,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去顫器數次甚至數十次的電擊,在醫學上被稱為「電風暴」,必須立刻介入處理。
賀立婷說,雖然去顫器的電擊可以立即救病人一命,但病人因為電擊的痛苦,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有病人形容被突然電擊的感覺像是「被火車撞到」「像被揍了一拳」。根據研究,頻繁的電擊也會造成病人預後不佳,餘命縮短。
林亮宇表示,傳統心導管電燒失敗的主因在心室肌肉有一定厚度,若心室病灶位於心肌深處,電燒熱能無法穿透去除病灶。有些嚴重的病人就算接受過電燒手術,仍會持續發作。
台大團隊參考國外經驗,整合心臟內科、影像醫學部、放射腫瘤科資源,將傳統癌症治療的放射線用在無法接受傳統手術、藥物治療不佳的心律不整病人身上。
治療流程先由心臟內科醫師檢查確定心律不整發生所在,再由影像醫學科醫師透過心臟影像檢查找出心肌病灶,最後由放射腫瘤科接手,標定治療範圍與劑量並投予放射治療。
賀立婷表示,目前台大醫院已經完成5例以此術式治療的病患,追蹤狀況都沒有不良反應,且生活品質都有提高。全球目前已知的成功個案數也不多,是相當新的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醫師陳苓諭表示,放射治療術仍可能有輻射傷害風險,如心臟、肺臟可能發炎;但因術中搭配精準定位、呼吸調控及影像導航,預期發生輻射晚期傷害的機率不高。
但目前此術式非標準治療,必須收案到臨床試驗且經醫師評估適合才能執行。(編輯:管中維)1081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