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想到藝想 楊樹森賦予漂木新生命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8日電)「上帝修補我,我感受到祂的愛,用來修補這些木頭」,金門旅台藝術家楊樹森靠著信仰,不但走出心靈異想世界,也用彩筆讓自己和一塊塊斑駁、滄桑的木頭有了新生命。
曾經飽受精神疾病摧殘的楊樹森說,這些被遺棄的木頭,一如過往不堪的他;上帝用愛修補他受傷的靈魂,他用彩筆賦予漂木生命;期盼觀者從中感受到愛,進而去愛人,讓愛生生不息。
楊樹森今年58歲,他在近20年前罹患妄想症,沉浸在自己打造的異想世界裏有5年之久。但比別人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基督徒心理醫師吳光顯,在醫學專業治療之餘,透過信仰,讓他得到醫治。
康復後,楊樹森在偶然的機會裡拾獲漂木,從此從「異」想世界跨入了「藝」想世界,開始在漂木上作畫,成為漂木畫家。
他說,「我的畫布不僅僅是因著颱風豪雨流落到岸邊的漂流木,更涵蓋所有『失去原有方向』的木頭」。
例如,用過的砧板、洗衣板,廢棄的船板、木屐、燒焦的畫框,甚至民意代表「民意所歸」的匾額,他都可以作畫;連被丟棄的畫作,也在他重新上色後,成為「畫中畫」;水泥匠用的刀鏝,也是他創作的媒材。
楊樹森擅長畫人物,筆下的人物五官誇大、扭曲,從不直視的眼神顯出愁苦、漠然或無奈。觀者認為這是對世界無言的抗議,但楊樹森引用聖經的話說,「我是與哀哭的人同哭」。
他還引述米開朗基羅「我只是把原本住在石頭裏的人雕出來」的話說,「我是藉著油彩把木頭裏的故事呈現出來」他用彩筆述說他一以貫之的創作中心思想:我就像這斑駁、滄桑、不堪的木頭一樣,因為經歷上帝的愛而重生。
一般雕刻家選擇上好、沒有瑕疵的木頭創作,楊樹森卻刻意挑選受傷、無主的木頭,利用木頭上原有的紋路、釘痕、凹槽、汙漬等搖身成為有價值的藝術品,好像聖經說「在基督裡都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樣。他的作品多半在醫院、教會、安養中心展出,為的就是要安慰那些與他有類似遭遇的人們。
從小在戰地成長,受了太多的禁錮,無力反抗;為了生計從事最底層的勞力工作,終於在39歲年那年跌入心靈異想世界的深海。走過苦難,楊樹森說,社會各個角落裡有太多孤獨無助的人,渺小的自己能投入漂木創作,鼓舞他人,心中的快樂真是難以形容。
楊樹森常到海邊、山上或村莊裡撿拾漂木,每一次的撿拾都與美麗的故事相遇。例如,一位給他壓克力的70多歲村婦,陪伴著高齡90多的媽媽,那樣母女相依為命的身影令他難忘。
而撿拾到的東西不見得都能入畫,例如,羊頭的骨骸,但可讓人看到角落裡曾經的生命;腐朽的瓦斯罐可以放置顏料;而看到巨大藍色塑鋼船身斜躺在沙裡,楊樹森有種想當場作畫的衝動。
回程時,他偶爾會即興創作;例如和友人出遊,撿到一塊船形木頭,以當下的心情畫成一艘船,裏面有著友人的對話和感覺,並請友人簽名。他說:「這是我們共同完成的作品。」每次的陪伴,造就了不同的作品與回憶。
撿拾漂木的過程中,楊樹森的腳力和身體都得到鍛鍊,加上在「愛的保溫箱」─教會裡的休養生息,讓他這個心靈受創嚴重的早產兒,復原速度超過預期。
他說,教會裡很多心靈病患或軟弱的人,他們能夠同理心看待與他們有同樣過去的人。他形容這是「一滴水的幫助」,弟兄姊妹一個微笑、一通電話,陪伴他走出生命的挫敗,像沙漠裏的一滴水一樣地珍貴。
落腳三芝6年,他最近參與了三芝「藝鄉情雀」聯展,展出3幅作品。其中,「愛」只有2種顏色,而且沒有線條。他說,簡化藝術一如簡化生活,讓世界更輕鬆、更有樂趣;這同時表達了他追求心中嬰孩純真與美的境界。
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映照著創作者與週遭世界的連結,雖然楊樹森放眼身邊快樂的人不多,讓現下的作品看來有些沈重,他引用聖經傳道書「憂鬱有時、歡樂有時」的經文說,相信自己不會永遠處在同樣的境況裡,也許有朝一日畫風會有所轉變。
他最期盼的是觀眾從他的畫中感受到愛,從而將愛傳出去,讓這世界充滿愛。他說:「所有的藝術無非就是表現愛;有愛,才可以改變世界,人生才會豐富有光彩。」10508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