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新賽局2 / 國營事業帶頭 中油台電氫能示範計畫助攻零碳未來
淨零是迫在眉梢的挑戰,一場大規模新能源使用革命在全球風起雲湧。韓國現代集團彎道超車,後發先至擠下日本豐田成為氫能車龍頭,德國氫卡車、氫動力列車也整裝待發。氫經濟如同新賽局,當各國早已鳴槍競逐,還在起跑點上的台灣,有機會突圍嗎?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蘇思云台北25日電)減碳海嘯襲來,全球皆有共識,氫能將是淨零碳排成敗關鍵,台灣政府宣示2050氫能發電占比將達1成,經濟部已與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將透過天然氣混氫發電、加氫站等示範計畫,一步步勾勒氫能未來。
示範加氫站年底落地 中油逐步轉型氫能供應商
為了讓氫能車滿街跑不只是想像,加氫站布局需從現在做起,國內初期由國營事業帶頭示範,打通法規障礙,未來市場擴大之下,民間也可以參與建置。
中油示範加氫站預計年底完工,屬於交通部氫能公車示範計畫一環,中油表示,目前全球已逾30國共建置超過800座加氫站,鄰國日本及韓國皆為領先國家,雖然台灣起步較晚,但也因國際上已大力推廣多年,技術、操作及安全法規反而是台灣推廣使用氫氣燃料重要借鏡。
移動式加氫設備正在國外製造生產中,也由於台灣尚無加氫站,案子需經能源局專案審查,但更大的關卡在於選址。
攤開台灣歷年能源基礎設施推動,社會溝通均非易事,中油加氫站也不例外,原先是規劃設在高雄停業的LPG加氣站,目前持續與地方溝通,尋覓一處兼顧安全並可達示範作用的地點,例如距離民宅有段距離的交通運輸節點。
克服選址難關、法規完備後,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中油規劃在北中南廣設加氫站,當具備一定經濟規模時,便可就近建置蒸氣甲烷重組(SMR)設備,也就是將天然氣經蒸汽重組,再透過碳捕捉技術,把灰氫變成藍氫,直接供應自家加氫站。
作為台灣石化能源龍頭,中油力拚轉型「氫能供應商」,李順欽近來多次公開形容「氫能是中油續命丹」,而中油優勢在於握有煉製技術,煉油廠本身也有氫氣工廠,利用碳氫化合物生產氫氣,現在也正如火如荼發展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CCUS)技術,自產藍氫、綠氫都在計畫藍圖內。
除了自產氫氣,中油進口液化氫勢在必行,但目前全球僅日本小量示範先行,李順欽不諱言,需待國際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再切入進口液化氫市場比較合適。
新開發天然氣機組朝混氫燃燒規劃 化身減碳小尖兵
國發會2050淨零碳排路徑納入氫能,並設定氫能發電占比為9%至12%;為了達成碳中和,從發電端減碳確實最直接有效。
也因此,台電去年4月宣布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選定興達電廠3號複循環機組進行天然氣混氫燃燒試驗,目的即在減少發電碳排。
今年2月,台電更進一步和中研院簽訂「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試驗去碳燃氫技術,期待年底正式混氫燃燒時,中研院能提供第一槽車氫氣,積極動作可見一斑。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洋元說明,「去碳燃氫」技術奠基在現有天然氣發電基礎上,把天然氣的甲烷進行碳、氫分離,氫氣放進機組發電,固態碳則可作為工業材料使用,目前已能小規模產碳和氫氣,預計年底將量產出一批氫氣,導入台電機組測試。
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表示,中研院產出的氫屬於「比較靠近綠氫」的藍綠氫,目前氫氣是在中研院實驗室離線生產,待產氫量穩定且達一定規模,規劃在電廠直接建置設備產氫,即時線上(online)供應機組,此牽涉機組控制問題,須與原廠協調搭配。
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若3號機混燒狀況良好,且氫氣供應穩定、儲槽設備、法規完善,有機會擴大混燒規模,台電未來新開發機組也會朝向混燒規劃;換言之,將有越來越多天然氣機組化身減碳小尖兵,助攻台灣淨零轉型目標。(編輯:潘羿菁)11206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