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找財源 陳冲建議:可發行巨災債券
(中央社記者吳佳蓉台北23日電)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建議,政府紓困財源主要靠舉債,建議除此外可發行「巨災債券」,以高利吸引投資人,帶來紓困資金,同時也分散疫情風險,一舉三得。
前行政院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以「防疫趁勢作莊 投資避險兩相宜」為題撰文,並於今天透過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發文投書媒體。
陳冲表示,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是金融商品,也是保險商品,對勇於冒險的投資人而言,更是射倖(靠運氣或機率)商品;運作方式為針對特定巨災出資購買債券,利息較市場稍高,如巨災未發生,投資人獲取利潤,但如巨災發生且符合條件,債券金額就歸救災之用。
舉例來說,2017年6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行了3.2億美元的巨災債券,當時已滿足動用條件,也就是重大疾病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起12周、有一國以上因疾病死亡逾20人、總罹難人數超過250人。
陳冲指出,因此,其中9500萬美元全部分配受災國,另外2.25億美元中的83.37%歸還持券人,餘款則亦充醫療用途。其中2.25億美元債券部分,固定利息較低,但損失發生時,僅會損失票面價值的16.67%;9500萬美元部分,固定利息較高,損失發生時本金全數損失。
陳冲表示,這種以債券發行因應天然災難風險的作法,台灣早有經驗,921大震後,政府修正保險法第138之1條,提供政策性住宅地震保險法源,設立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推動地震險共保制度。
陳冲指出,中央再保公司於2003年成功發行1億美元的地震巨災債券,不僅穩定國內承保能量,抑制國際再保費用抬價,最重要的是提升台灣國際形象與知名度,建立日後發行模式。
陳冲認為,行政院為因應疫情,編列了新台幣600億元特別預算,財源上除舉債外欠缺實質來源,應趁目前金融市場超低利率及貨幣寬鬆時機,發行巨災債券或許可以一舉三得,發行高利息吸引投資人,政府獲救災紓困資金來源,也可分散疫情等風險。
陳冲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亞熱帶,經常發生地震、風災、水災、病毒及複合型災害等天然災害,未來應可將發行巨災債券制度化,避免政府財政上的負擔。(編輯:楊凱翔)10903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