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蔡總統成功連任 離岸風電國產化2年投資250億

2020/1/12 10:37(1/12 11: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潘羿菁台北12日電)能源轉型是總統蔡英文重點政策之一,隨著連任成功,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將進入重頭戲,廠商為滿足國產化要求,如火如荼展開相關投資,近兩年預估至少投入新台幣247億元。

總統大選底定 風電產業如吃了定心丸

不過,也有本土業者認為,目前離岸風電國產化落實程度僅限「點」,而非串起整個供應「鏈」,呼籲政府應該拉高格局,凡是台灣欠缺的技術能量,都應該趁此機會補好補滿。

蔡總統在競選連任第二場政見發表會中,聚焦能源政策,除了提出政府風電政策到2025年,將可帶動1.2兆國內產值、2萬個就業機會,也能因為綠電吸引Google等企業投資。隨著大選結果底定,英德配以817萬票連任成功,離岸風電產業也如吃了定心丸,發展指日可待。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地理環境優越,加上政府政策力挺加乘,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外商紛紛來台插旗,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9年前11個月外商匯入投資風電的資金就高達11億餘美元。

台灣首座離岸風場Formosa 1(海洋風電)2019年11月正式落成啟動,這座由沃旭能源、JERA、麥格理綠投資集團以及上緯共同開發的離岸風電示範風場,每年可供應12.8萬戶家庭用電,為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打響第一槍。今年依規劃將有台電示範風場、苗栗海能風場及雲林允能風場陸續完工並聯,可望大幅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不過,政府大力推動發展離岸風電,並不只是為了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能源轉型目標,更希望藉由國產化要求,扶持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成形,成為亞洲離岸風電中心。

按照遴選、競價要求,2021年起完工並聯的風場,都必須達到指定項目的在地化關聯要求。經濟部官員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2019年至2022年預估將會是相關產業建廠投資的高峰期。據經濟部統計,離岸風電相關產業2019年投資金額約達117.2億元,較去年中預估的80億大幅提升,今年預期將再增加130億投資。

風電產業拚國產化 鋼鐵業與陸上機電業最接地氣

為配合國內廠商能量與開發商規劃,經濟部將2021年定為「前置期」,國產化項目包括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事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監造、製造等,預期近2年投資以鋼構件為大宗,包括手握沃旭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訂單的世紀鋼,2019年已投資35億元建置產線,中鋼子公司興達海基也投入12.7億元,水下基礎廠房於年底竣工。

在2023年至2025年完工併網的風場,國產化要求將擴及更多風機零組件及海事工程項目,官員表示,風機零組件相關廠房應會在今、明兩年陸續開工。獲配容量併網時間落在2021及2023年的CIP,先前表示落實國產化訂單將超過300億元,並將與中鋼合作建置全球最大機艙組裝廠,合作風機廠MHI Vestas屆時將在廠內建置功率轉換模組(PCM)組裝產線。

但據中興工程董事長陳伸賢觀察,目前離岸風電國產化落實程度僅限「點」,而非串起整個供應「鏈」,若不能串連起上、中、下游產業鏈,未來台灣廠商赴國外接離岸風電訂單,僅能單槍匹馬,很難組成整體國家隊打國際盃,是非常可惜。

陳伸賢舉例,工程顧問業在建設領域位居關鍵地位,因為工程顧問公司在設計過程就可以把本土廠商規格寫入,要落實國產化政策目標是輕而易舉之事。

不過,目前工業局所提的國產化清單,是經由與開發商、國內供應商討論出來的結果,這是政府必須達陣2025年離岸風電目標裝置容量7.5GW,有著時間壓力大前提,趕出來的國產化清單,因此眼前所及,現階段最能「接地氣」僅限鋼鐵業與陸上機電業,這是點狀落實本土化。

陳伸賢強調,離岸風電技術門檻最高是在海上,例如海上變電站,截至目前台灣沒有一家可以做,政府也沒有納入國產化項目,開發商自然會去找國外廠商承作,若上游的工程顧問業沒有學到離岸風電的know how,又該如何協助中下游廠商爭取離岸風電訂單呢?

陳伸賢表示,今年能源局將展開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建議經濟部釋出風場之前,應再度重新盤點離岸風電整體供應鏈,哪段沒有國產化,就應強制要求開發商協助技術轉移,而非讓開發商兩手一攤說時間太趕、台灣廠商能量太低等理由閃躲,如此一來,才能確保台灣上、中、下游廠商全數練兵,未來更有機會整套輸出打國際盃。

官員則表示,2019年至2022年是在地廠商打基礎的期間,因此可看到較多大筆建廠投資,後續預期廠商會配合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需求調整產線,主要可能以購置機器、增加產線為主。(編輯:林孟汝/林淑媛)10901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