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鮭魚返鄉 帶動台灣製造轉型生機
台商返鄉熱專題1(中央社記者廖禹揚、潘智義台北26日電)5月23日,經濟部滿心歡喜宣布又通過了6件回台投資申請案,其中全球第2大電子代工廠和碩是一大亮點。知名大廠受到美中貿易戰火升溫影響,紛紛在台擴增生產線、興建廠房,台灣進入新一波產業轉型生機。
美中貿易戰規模有日益擴大趨勢,也使許多原本猶疑不定的廠商態度轉趨積極,經濟部長沈榮津預估,目前盤點今年通過審查的投資案總金額有望上看5500、甚至6000億元。
「在申請通過的廠商申請案中,以電子資訊業占比最高」,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副處長陳秀全分析,這一波台商回流潮中,以美中貿易戰中受影響較大的網通設備、伺服器周邊產品相關業者最為踴躍。
其他包括機械設備、自行車、汽車零件等金屬機電類廠商,也回台灣擴增生產線,甚至像是紡織、隱形眼鏡、包材等民生化工產業也有轉移跡象。
美中貿易戰鼓擂 台商看到了風險
有台商受訪時坦言,在中國大陸環保法規日益嚴苛、工資高漲等因素下,企業早有分散生產基地的想法及動作。
「最難能可貴的是看到台商觀念的改變」,官員說,台商到大陸投資,沒有語言文化的限制,因為方便,連到泰國等東南亞設廠、擴增生產線都覺得懶,但這次美中貿易戰,讓他們看到了風險。
分散生產基地的這股推力,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達到頂峰。川普為解決中國對美的龐大貿易順差動作頻頻,不僅調高大陸輸美關稅,華為風暴更讓美中貿易戰從關稅提高到科技戰層次,川普政府可能採取出口管制等措施,在在衝擊紅色供應鏈的生存。
美國去年以來,陸續對中國輸美產品祭出加徵關稅措施,面對來勢洶洶的貿易戰火,經濟部曾邀集業者會商,評估發現網通設備、中低階自行車及零組件、工具機零組件等在兩岸布局,且最終商品銷往美國的業者受到負面影響最大,業者可能需要協助將產線移回台灣或前往新南向國家。
經濟部官員說,在經濟部接洽過程中,紡織、電子及自行車業表達積極移轉意願,為因應可能在短期內大量回流的廠商需求,行政院通過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由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做為單一窗口,協助業者解決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缺工)問題,並追蹤投資進度。
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今年初上路,網通廠智邦科技與紡織大廠慶豐富實業打響第一砲,早就表示要調整產能回台投資的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也搶在第1季就通過審查,帶回新台幣50億元投資。
隨著美中貿易戰延燒,通過審查廠商也從一週2、3家增至6、7家,並在4月底迎回目前最高的547億元知名電子業大廠投資案,總投資金額一口氣突破2000億,至今投資金額累計達已突破3100億元,熱度一路往上飆升。
幾家歡樂幾家愁 不是台商都能回流
遠離美中貿易戰火,台商把生產基地搬離中國大陸,但並不是所有台商都適合回台灣;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站在業界角度,日前公開提出看法。
林百里說,伺服器在台灣生產很有競爭力,適合返台生產,因為「產業供應鏈就在台灣」;廣達則在台灣選擇做高價產品,因為若在台灣做低價產品,成本反而更高,例如消費性產品就不適合在台灣做,畢竟需要大量人力生產的商品在台灣製造,招工不易。
以筆電代工廠為例,林百里認為,若自中國大陸遷出,必須整個產業供應鏈都一起行動,供應鏈對產量大的產品很重要,雖然東南亞也是考慮的筆電生產基地,但現實上不可能要求每樣零組件供應商都轉到東南亞生產。
林百里說出了業界現實面的困境,以政府角度而言,也並非所有台商回流,都要照單全收。
觀察台商回流樣態,陳秀全分析,廠商會選擇回台,除了國內法規完善,最主要還是因為在地產業鏈完整,人力、技術上都能迅速接軌,不過台灣也並非全盤接收。
陳秀全解釋,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中設有資格條件,希望具備自動化、智慧化的高附加價值廠商回台,若是高污染、或是人力密集企業,政府會協助轉移至其他合適國家,或是輔導產業升級轉型。
陳秀全表示,大部分台商投資計畫預估會在3年內完成,投資台灣事務所從一開始接觸廠商至投資案完成,皆採專人專案控管,除提供廠商專案輔導,對於後續投資實際執行狀況與期程,也會定期追蹤,每年檢討各投資案進度。(編輯:林淑媛)10805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