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池養文蛤 李進勇:從根本改善
2017/7/6 19:17(7/6 19:25 更新)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6日電)雲林文蛤暴斃,嚴重影響今年市場,中央與地方官員巡視,提出標本雙治措施,連老一輩養殖戶都說,文蛤池養了30、40年,嚴重老化,放養密度又高,是該改善環境及養殖觀念了。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統計,雲林文蛤養殖面積3300公頃,年產量4萬公噸,年產值新台幣26億元,居全國牛耳。
但是為了供應需求,養殖戶「催養」的情形時有所聞,近年來因為文蛤種苗近親繁殖,疾病抵抗力降低,魚塭底土老化,加上天氣多變,導致病菌孳長,引發暴斃頻率增加。
雲林縣政府邀集農委會漁業署、水產試驗所、養殖業者、麥寮、台西、四湖、口湖等沿海4鄉公所到台西會勘,召開防治會議,養殖戶叫苦之餘,也盼政府協助輔導專業技術。
老一輩養殖戶也不諱言說,文蛤養了30、40年,魚塭老化嚴重,加上貪養,放養密度高,一撒就是10幾萬粒種苗,又催肥,「不蛤變才怪」。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養殖戶還說,不只養殖環境老化,抽取的地下水潛藏地底的汙染因子,重複汲取「不良」水,惡性循環,也不排除水質是文蛤暴斃的原因之一,是到了該整頓、改善養殖環境及觀念的時候了。
中央與地方官員到沿海巡視,發現文蛤暴斃疑似原因之一就是底土作祟,李進勇提出「從根本改善養殖環境」標本雙治的措施,政府提供協助、輔導,然而更重要的,養殖戶也要從根本性改進做起,文蛤養殖產業才有新明天。10607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