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台灣與南韓政府帶領創新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6日電)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6月23日發布一篇研究報告,盛讚台灣與南韓由政府帶領創新,創造少有的經濟奇蹟,值得做為尚未跳脫「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的典範。
中央銀行發布新聞稿,引述IMF此篇報告,利用世界銀行的資料,研究「中等所得陷阱」現象,發現1970至2010年間,167個樣本經濟體中,僅有賽普勒斯、捷克、希臘、愛爾蘭、南韓、馬爾他、葡萄牙、斯洛維尼亞、台灣等9個經濟體,成功在40年間躍升為高所得國家。
報告特別指出,這9個經濟體中,僅有台灣與南韓,於1970年間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較馬來西亞為低,而後突破「中等所得陷阱」,一舉躍升為高所得國家,這樣的歷史紀錄,堪稱經濟奇蹟。
台灣與南韓成功突破「中等所得陷阱」的關鍵,據研究分析,比較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與南韓,以及未能突破「中等所得陷阱」的馬來西亞,兩者成長模式不同。
結果發現,馬來西亞高度依賴跨國企業,以及外人直接投資,希望藉以促進出口升級與技術轉移,但可惜效果未如預期;部分研究即指出,跨國企業並非技術轉移的關鍵。
相反地,主要仰仗本國廠商來創造技術的台灣、南韓,在創新與增進生產力方面非常成功;這是因為由本國廠商創造並散播技術,是改善生產力、促進創新,以及技術升級的關鍵。
此外,增加研發支出、改善教育品質、提高科學與工程領域畢業生的比率,並推行政策創建本國高科技部門,是台灣與南韓突破「中等所得陷阱」的重要原因。
報告強調,台灣與南韓的經驗,凸顯政府帶領本國技術創新、努力發展尖端科技,而非墨守成規、依循往例發展的重要性。
以台灣而言,政府直接介入創新過程,並借重具有相關經驗的海外歸國人士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運作方式,有助於中小企業與廠商在全球價值鏈生存。
南韓為創造全球性的品牌,鼓勵財閥投入汽車、造船、電子等產業,但最終各個產業中僅有少數財閥能存留下來。
政府當領頭羊,台灣電子業闖出一片天,是台灣電子業的發展背景。
電子業是台灣過去數十年來,重要的成長引擎;該產業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早期、欲改變進口替代策略之際;但當時卻面臨不利的環境,國內廠商不願冒險投入新科技,國際市場又由先進國家的大型製造商所主導。
為突破困境,台灣政府設計了一套策略,打造中小企業,並與跨國企業建立長期產業關係。政府不依賴跨國企業轉移與散播新技術,由公共與準公共研究機構帶領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源頭。
台灣由政府當領頭羊,於發展早期即躍升尖端科技。大量投資於相關人員的海外訓練,形成具有高價值技術經驗的技術團隊,並與美國矽谷建立非正式的聯繫。10406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