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生而為人 你有得到人的待遇嗎?韓國作家金英夏永恆的主題【專訪】

2024/6/17 10:27(6/17 14:1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COVID-19疫情讓韓國作家金英夏的台灣之行程延後了幾年,6月他帶著生涯第一部科幻小說與台灣讀者見面。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COVID-19疫情讓韓國作家金英夏的台灣之行程延後了幾年,6月他帶著生涯第一部科幻小說與台灣讀者見面。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文:黃淑芳/攝影:張皓安

有「韓國卡夫卡」之稱,享譽國際的作家金英夏

金英夏小檔案

金英夏(김영하),1968年11月11日生,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1996年以《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一鳴驚人;不少作品已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國出版。2004年,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連拿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東仁文學獎,在韓國文壇颳起「金英夏旋風」。

金英夏的創作方式多元,曾擔任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編劇,以文學家身分成為人氣綜藝節目「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固定來賓。他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尤其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與現代人的黑暗面;重要作品還有《光之帝國》《殺人者的記憶法》《猜謎秀》等。

看更多
關閉
,原本應該在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展開他的第一次台灣之旅。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讓全球活動戛然而止,卻開啟了金英夏改寫手邊連載小說的契機:加入對於「死亡」的思考,用法華經「會者定離,去者必返」給予寬慰。

4年之後,金英夏帶著這本被形容為他寫作生涯最溫柔的小說《告別》來到台灣。我們在氣象預報大雨將至的那一天,把握陽光燦爛的上午與他聊聊這本為年輕讀者而寫,圍繞他一貫寫作核心的新書。

《告別》最初是在韓國會員制電子書訂閱平台「米莉的書房」連載,篇幅只有8萬字,命名為「機器的時間」。連載結束後,電子書2020年2月上架,預定同年秋天出版紙本書。不料全球疫情打亂一切,出版時程被迫延後。眼看每天都有許多生命消逝,很多人連親友最後一面都見不到,正在準備紙本書稿的金英夏認為有必要把「死亡」這個議題加入故事,心念一動,他把整個故事大幅改寫,篇幅足足加了一倍,書名改為《告別》。

17歲的哲和鑽研機器人的父親生活在南北韓統一後的平壤智慧園區,內戰動盪,父親嚴禁他離開園區。從未與外界接觸的哲,有一天偷溜出去,卻被抓捕未註冊機器人的當局逮捕,關進機器人集中營。哲被告知他其實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讓他大受打擊,他明明有一切人類生理機能,能思考、有感情,怎麼可能不是人!但,要怎麼證明自己是人呢?

他在營地結識了寵物機器人旼,和堅稱自己是人類卻也被抓進來的少女善。3人在逃亡的過程中遭遇更多困惑、挑戰與生離死別。「我們這次分開,就很難再見面了吧?」「等到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的時候,我們就會重逢。」

看似有點玄的對話,傾注了金英夏對於「究竟什麼構成了人」的存在思辨。不過,他的企圖不只於此。

經典科幻大哉問:構成人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金英夏第一次寫科幻,避不開「人與機器人之別」這個歷久不衰的科幻小說大哉問。他一向主張自己的作品是對所有曾經讀過的書、對過去其他小說的回應,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以長篇小說來回應這個問題?他試圖補上的一塊拼圖又是什麼?

「我認為我的作品是不太一樣的。」金英夏說,他高中時非常喜歡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小說,覺得「機器人三定律」實在太有趣,雖然這個題材對那時的社會來講還很陌生,但他當時就想有朝一日可能也會想寫這種小說。他果然寫了,只是時間晚一點而已。

他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很有可能與擬真機器人、非人類生物或物體共存,物種之間勢必會有和諧的關係,也會有衝突。比起「人類VS.機器人」的差異,對金英夏來說,探討「人與人的差異」更重要,因為人類的多元性遠超過人類與機器人的差異。

「人類在製造機器人時,會賦予機器人某些特性,例如善良的個性、精準的技能、禮貌的態度,我們可能會把機器人做得很相像。可是人呢,除了一般人,還有各種生理上的缺陷或疾病造成的區別,也會有連續殺人犯、毫無道德感的人,也有些人類比其他人更像機器人。」他舉例說,在客服中心接電話重複制式應答的員工、因為物理限制而困在某種環境的身障者,他們的處境也許就像擬真機器人。那麼,生而為人怎麼過生活、能不能過著像人的生活,是他希望觸發讀者思考的面向。

金英夏示範平時如何運用ChatGPT,雖然AI有時會文不對題,也能刺激作家的想像。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金英夏示範平時如何運用ChatGPT,雖然AI有時會文不對題,也能刺激作家的想像。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讓AI幫忙與陪伴

金英夏開始寫這個故事的2019年,AI(人工智慧)還是一個跟一般人有點距離的名詞,想不到小說出版時,生成式AI已經進入日常話題。一向勇於嘗試新事物的金英夏,是韓國最早開設個人網站的作家,當然也沒錯過正夯的AI應用。

被問及AI在創作上的用途,他露出一個早有準備的表情,拿起手機打開付費版ChatGPT,用韓語要求ChatGPT列出10點它能為小說家提供的協助,並以台灣的語言回答。圓點閃動幾下,ChatGPT開始一連串中文語音回覆,包括拓展故事情節、生成自然且富有個性的對話、創造角色多樣性、分析時尚趨勢幫作家選擇熱門題材等等。

「如果突然想到一個很好的主題,或者很好的台詞,不知道先前有沒有人寫過,我會問問AI:這個有沒有人寫過啊?」AI可能會告訴他這句話1930年代的中國作家寫過了、1960年代一部法國電影有很類似的台詞,他就可以避免重複。

可是,AI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難道不擔心「錯殺」金句嗎?

金英夏笑著說:「我會Google確認啦,相信不久以後就會有專門用來查核檢證的AI了吧。」他表示,AI會出錯,有時候會給出時空錯亂、文不對題的內容,但小說並非要求高度資訊正確的報導,故事可以由小說家捏造,AI的胡說八道也可能帶來新的刺激。說著說著,他指示ChatGPT講一個孫悟空用MacBook製作動畫爆紅的故事,GPT果然講得有模有樣,很有娛樂「笑」果。

「AI不只會幫助創作,晚上一個人寫作寫累了,可以跟AI抱怨:『我現在好累。』AI會跟我對話,問我為什麼累、建議我去散個步喝杯茶什麼的;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樣,感覺挺好的。」

金英夏在讀者座談會講了件趣事,他對Siri(iOS語音助理)下指令時,Siri有時候會亂講話,有一次他忍不住罵了Siri幾句,太太聽了還制止:「你幹嘛罵它,它會受傷吔!」AI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

現代作家的角色:提供文學經驗

金英夏很擅長面對媒體、面對群眾,在電視鏡頭前氣場強大,對排隊要簽名、合影自拍的讀者來者不拒,一筆一劃慢慢寫著讀者的漢字姓名,耐著性子回答細細碎碎的提問。

他對各種接觸讀者的「管道」都有興趣,也多方嘗試,十幾年前就開始錄Podcast,連著幾年擔任人氣綜藝節目「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辭典」固定來賓,親自經營社群帳號,經常「快閃」書店簽書,近年還推出需要推薦碼才能訂閱的付費電子報,分享所見所思。

金英夏表示,現在人們對作家樣貌的想像,是19世紀之後確立的,好像作家就是在家裡寫作,然後交給出版社出版。回顧文學史,作家其實不是這樣的,更多的是像吟遊詩人那樣居無定所遊歷四方,為人們說很長很長的故事;這樣的作家所見所述很不一樣。

「而且我認為比起文字,用嘴巴講出來的話更有影響力。」就像父母親會講故事給小孩聽,他認為「聽」是比閱讀更原始的需求,希望能透過廣播、Podcast讀書給聽眾聽,滿足這種原始的需求。忙碌的現代人在移動時、睡前,也都可以用聽的方式來接收資訊。

金英夏認為現代作家應該扮演「提供文學經驗」的角色,透過各種方式讓讀者看到、聽到更好的作品。他深信人類對於優質、精緻文字的需求一直存在,並未因為科技演變而改變。即便網路、社群上充斥劣質文字、負面批評,還是有很多人需要也願意為好的文字付費。他推出付費電子報,就是希望讓他的讀者能看到更多美好的、精緻的文字,「我原本想說會不會沒人訂,沒想到訂閱者還滿多的。」

「網路發達初期,我們以為網路上所有東西,音樂、文字、影片都是免費的,但一段時間過後,人們就認知到好東西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現在Spotify、Apple Music、Netflix等付費服務穩健發展,他相信寫得好、編輯得好的文字,未來也會走向有價發展。

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

與「米莉的書房」合作,是金英夏第一次出版原生電子書,當時這個平台還是一個很小的新創企業(註:現為上市公司,會員超過710萬人),用戶大多是20、30歲世代。考量讀者年齡層,他希望把故事寫得年輕一點,放進年輕族群關心的議題:AI取代單純勞動之後,未來年輕人還有好的工作機會嗎?

他談起韓國重工業大城蔚山。現代汽車在蔚山的工廠幾乎不招募新人,那裡的員工薪水很高,但年紀都超過50歲,他們的工作是盯著iPad看,透過螢幕確認機器組裝運作是否正常。這些員工的兒女大多不在身邊,因為蔚山沒有工作機會給年輕人,年輕人只能去首爾,做初階服務業。

「韓國使用機械人、自動化的比率幾乎是世界第一,年輕人擔心未來沒有好的工作機會,這種恐懼是韓國,甚至全世界都必須正視的議題。」

年輕人的憂慮舉世皆同,韓國與台灣的近代史有很多相似之處,社會樣貌相近,面臨的課題也是共同的:貧富差距、少子化、高房價、政局紛擾、社會兩極化。在這樣的社會裡,文學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小說家可以做些什麼?

金英夏寫過一系列散文集,講述旅行的理由、讀小說的理由、文學與寫作的意義。他認為讀小說和旅遊一樣,都能見識各種不同的生活樣貌。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金英夏寫過一系列散文集,講述旅行的理由、讀小說的理由、文學與寫作的意義。他認為讀小說和旅遊一樣,都能見識各種不同的生活樣貌。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讓小說就像旅遊 見識不一樣的生活可能

「讀小說的過程就像是在旅遊一樣,我們可以透過小說、透過旅遊發現生活可以不一樣,有些國家的人工作時間很長,有些國家假日很多,有些國家習慣大家族共居,有些國家的人不結婚也會一起養育孩子⋯⋯形態很多樣。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困在自己的現實環境裡,覺得自己應該做什麼、什麼時間必須做什麼。閱讀小說讓我們知道各個地方有各種不一樣的面貌,那我可能也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吧?」

以《告別》為例,主角起初過著美好的生活,後來才發現受到差別待遇,開始懷疑自己究竟是人還是機器人。現代人也應該思考自己獲得的待遇,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待遇嗎?你是被視為人,還是只被當成機器人?這就是文學能帶動的省思。

「有些國家,特別是獨裁國家會禁止小說家寫某些內容,因為小說會對人有影響。」他進一步解釋,小說可以提出各種議題,包括家人之間、國家之間的衝突,讓人們看見各種不公平現象,讀者可能因而會去思考某件事是不對的、覺得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表達意見甚至抗議。小說能幫助讀者換位思考、探討許多哲學性的議題,這就是小說的價值。

金英夏初出道時被視為叛逆、不尊重前輩的小夥子,如今已是韓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如果能回到過去,他想對當年的自己說:「金英夏,幹得好!不用管前輩講什麼,只要堅持自己想寫、想做的就好。」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金英夏初出道時被視為叛逆、不尊重前輩的小夥子,如今已是韓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如果能回到過去,他想對當年的自己說:「金英夏,幹得好!不用管前輩講什麼,只要堅持自己想寫、想做的就好。」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對當年的自己說:幹得好!別管前輩怎麼說

大學念企管但不想當上班族,27歲的金英夏在當時韓國「打倒獨裁政權」的社會氛圍下,帶著強烈的憤怒、希望被更多人注意到的心情選擇寫作題材,以極具衝擊力的《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震撼文壇,叛逆地戴著耳環上台領文學獎,一路走到今天,成為韓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作家。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金英夏想對初出道的自己說什麼話?

「很久沒戴耳環了」,他側過頭秀出左耳,耳洞已經密合,剩下淡淡的痕跡。「我不是念文學的,(文壇)沒什麼人認識我,我也沒什麼人脈,當時的文壇氣氛我很不喜歡,也不喜歡前輩總是用太過嚴謹的態度看待文壇。要寫小說,我要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寫,我寫的小說,是為了讓他們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時代。

如果回到過去,我會跟當年的自己說:「『金英夏,幹得好!』不用管前輩講什麼,只要堅持自己想寫、想做的就好,不要在意別人講什麼。」

那麼,現在身為前輩的金英夏,會給新一代作家什麼樣的建議呢?

「我建議⋯⋯不要太努力創作!」金英夏搖搖手故作認真地說,已經入行的新作家對他來說都是競爭對手,「所以不要寫太好啊」。

寫了這麼多年,他始終抱持高度熱情,他曾被問到如果壽命只剩5年、2年或者半年,他最想做什麼事,他的每個答案都一樣:寫小說。

這麼熱愛寫作,遇到撞牆期的時候,怎麼克服?

金英夏圖解「寫比不寫痛苦」vs.「不寫比寫痛苦」的寫作撞牆期發展曲線,他說,過了兩條線交會點之後,兩者差距會愈來愈大,「頭過身就過」,自然會找到答案啦。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金英夏圖解「寫比不寫痛苦」vs.「不寫比寫痛苦」的寫作撞牆期發展曲線,他說,過了兩條線交會點之後,兩者差距會愈來愈大,「頭過身就過」,自然會找到答案啦。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13年6月17日

他提筆畫起折線圖,邊畫邊說:「這是所有作家都面臨的問題,沒有保證有用的解方。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之後,可以這樣講吧,隨著時間經過,你終究會發現到底是寫比不寫痛苦,還是不寫比寫痛苦,過了交界點之後,兩者差距會愈來愈大,你會知道到底要不要寫下去。」

寫作順與不順,都是日常。現在金英夏每天生活很規律,起床先做1小時瑜珈,然後吃早餐,接著就到工作室去工作,晚上6時下班,回家看Netflix。

來台短短幾天,行程滿滿。金英夏偷空去了淡水,去了三芝體驗採茶,逛了獨立書店,錄了讀書節目、接受幾個專訪,座談會超時也微笑著為所有排隊的讀者簽書。非常習慣面對鏡頭,面對書迷的他,對台灣讀者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如果下次再來,不對,我覺得我會再來的!下次我想去參觀威士忌酒廠。台灣人很擅長用世界各地的食材去做出專屬於台灣的口味,這實在很有創意,能在亞熱帶釀造享譽國際的威士忌,令人印象深刻。」(編輯:張珈爾)1130617

金英夏1日在台北簽書會結束後與書迷合影。(漫遊者文化提供)
金英夏1日在台北簽書會結束後與書迷合影。(漫遊者文化提供)
告別
告別
  • 作者|金英夏(김영하)
  • 譯者|胡椒筒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5/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本土漫畫「引路人」穿梭靈界信仰 羅寶桑原讓讀者從神話認識台灣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