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混血躍法國爵士界新星:台灣是家 文化與歷史啟發我[影]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日專電)張婷雅是法國爵士界一顆耀眼新星,獲唱片公司青睞正籌備第3張專輯。母親來自高雄的她告訴中央社,台灣啟發了她,也是靈感來源,「台灣是我的家,我很珍惜」。
幽柔撩撥的旋律中,台上的爵士女伶用慵懶卻又明亮的嗓音帶領聽眾進入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她用音細膩、聲線迷濛且獨特,隨著節奏搖擺。
上一秒用幽亮嗓音唱著英文爵士歌曲的樂手,下一秒竟走下台用流暢中文和記者親切地打招呼。
這位出現在許多音樂節目與專訪中的歌手是台法混血張婷雅(Estelle Perrault)。她極具天賦,受唱片公司Art District Music青睞,2021年在法國發行第2張爵士專輯,被評論譽為「爵士新星」。
張婷雅7月27日接受中央社專訪,在流利的中、法、英語間轉換,談及與台灣的深厚連結。
她說,父親是法國工程師,來台工作時與老家高雄的母親相識,兩人在不敢告知家人的情況下到法國結婚。沒想她出生後,高雄阿嬤一個人搭上飛機,把3個月大的張婷雅帶回老家照顧,父母只好回台北工作。
直到6歲父母離異,當時一句法文都不會的張婷雅才跟著父親,與妹妹一同踏上陌生的法國。
張婷雅寒暑假會回台探親,「我全家都在台灣,在法國比較沒有家庭的感覺,父親都在國外工作,從小都盼望著18歲能回去台灣」。
18歲的她果真回到台灣,並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我當時希望進入政府工作,推動台灣獨立」,但認為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不合時宜,讓她感到困難,最終放棄。
然而在台灣就學期間,喜愛爵士樂的張婷雅機緣巧合下認識樂手,天賦被發掘,開始受邀組團表演,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24歲離開台灣,張婷雅回法國接續法律學業,就學期間仍會參加爵士聚會與演出。張婷雅表示,巴黎爵士樂發展蓬勃,國際樂手齊聚,是僅次於紐約和發源地紐奧良的爵士重鎮。
令張婷雅意外的是,不少知名樂手都邀她加入樂團。「爵士樂非常困難,是門學科,甚至是種信仰,技術、和聲與節奏都很複雜,學習時間大概和念法律差不多,我到了交叉口,最後決定把握不再有的機會」。26歲的她自此踏上職業爵士歌手之路。
於此同時,她在朋友鼓勵下參加2001年首辦,有「爵士趨勢指標」之稱的「向陽獎盃賽」(Trophées du Sunside),以自創曲一舉奪下歌唱類的評審獎,更被Art District Music相中,得到一紙合約。
預計10月開始錄製第3張專輯的她謙虛說:「在爵士界能獲唱片公司支持製作專輯真的很難得,我是難以想像地幸運。」
張婷雅盼望能回台表演,但也覺得台灣爵士還有發展空間。除了古典音樂的基礎,「爵士就是即興,就是自由,是一種冥想的形式,進入與自我的對話。爵士樂是為了找尋自己是誰,不然就只是和他人一樣」。
提到創作,張婷雅笑著告訴記者,她的靈感在台灣,第一自創曲是獻給最愛的阿嬤,「但我唱不出來,一唱就哭」;第二首則是針對台灣政治的問題,「在說為什麼那麼多在國外的台灣人似乎忘了家,並不關心台灣現狀」。
她用中文說:「台灣是我的家,所以對我來說台灣是一個很溫柔的地方,我全部的家庭都在那裡,家庭的感覺也在台灣。」
張婷雅告訴中央社,台灣啟發了她,「台灣歷史非常複雜且豐富,是我的靈感來源,因為看到台灣人過去幾世代以來多麼堅強,尤其是我們的祖父母」。
談到台灣對她在音樂上的影響,張婷雅坦率表示:「如果我是純法國人,我今天可能不會是爵士樂手。帶我發現爵士樂以及美國經典老歌的也是台灣人,台灣有這樣的文化,熟知這些金曲。台灣人也很愛唱歌,整體來說,台灣人比法國人更像音樂家。」
她說,法國人不太會出門、在別人面前唱歌;然而在台灣,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台灣人的那一面讓我成為音樂家。不只是渴望,更是『敢於』去唱,是台灣給予我信心去創作音樂」。
「台灣對我來說,就是熱情、尊重、友善,總之就是美好生活。我們以為法國有美好生活,但其實台灣才有」。
她認為台灣人和人之間緊密互助,更勝法國,「尤其我們的對面有共同危險,必須團結」。
張婷雅認為,台灣人強烈的個性特質就是會照看彼此。在法國生活,她笑說總能從「相同的笑容和眼裡的光」認出誰是台灣人,「這也是我珍惜台灣人的地方」。(編輯:郭中翰/韋樞)11208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