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特展 共享永續年夜飯
2022/2/4 09:17(2/4 11:21 更新)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4日電)年夜飯在農曆春節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台博館的「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讓人看見在原住民、客家、海外新移民等不同族群間,年夜飯的樣貌也有所不同。
自2016年起,國立台灣博物館每年於農曆年前推出「永續年夜飯」活動,包含市集、菜品試吃大會等。去年首度將活動延伸為長期展覽,從一張餐桌上的菜品,帶領民眾看見隱含在背後的永續議題。
展覽從華人、原住民族、客家人、越南移民等台灣常見族群的年夜飯開始,從中可窺見形色各異的佳餚。如客家人會利用多餘的蘿蔔製作成菜包(豬籠粄),在農曆年或清明時節敬奉神明或祖先,而魯凱族霧台部落或北排灣地區則可見以糯性小米製成的Abai/Avai阿粨。
策展人方慧詩表示,展覽納入不同族群的文化脈絡,有助於反思現代年節文化,而在現代生活快速變化過程中,有些和環境相處數百年積累的傳統不知不覺走調,或被遺忘真正的涵義,這讓我們的環境連帶改變。
例如華人吃年夜飯說要「年年有餘」,但其實從「看不見的年夜飯」單元中,可看見現代人早已經「天天有餘」,每年食物生產總量就有高達13億公噸的食物被浪費,接近食物生產總量三分之一,而13億公噸的食物中,有一半是被浪費在消費端。
方慧詩說,希望「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能吸引家長帶小朋友親身來展場走走,因為每一單元都是從生活出發,從一張餐桌回溯到食物的來源還有生態系,窺見生活容易忽略的角落。而在了解後,就會發現其實每人都能為環境永續做出一點改變。
「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現於台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至10月30日。(編輯:屈享平)11102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