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陽明山紅茶「草山紅」 見證多元族群和平共存

2021/9/29 19:47(9/29 22:3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9日電)陽明山曾經出產紅茶,而且還紅到歐美各國,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歷史學者陳志豪調查研究,爬梳200年來陽明山茶產業發展史,見證一段多元族群和平共存的歷程,新書「草山紅」由衛城出版社出版,今天舉行發表會。

陳志豪在記者會中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不只擁有大自然美景,還有許多人類生活遺跡,人文與自然景觀並存,尤其種茶是一種勞力密集的產業,台灣早年常發生械鬥,然而從大屯山區的種茶歷史中,可以看到不同族群間互相合作的和平榮景。

「草山紅」書中有一段描述,150年前美國商人愛德華.格里(Edward Greey)來到台灣,在大屯山區針對當地的茶園進行深入調查,回國後寫了一篇報導登在「法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照片呈現的不是山林美景,而是生機盎然的茶園,見證當年茶業風華。

陳志豪表示,陽明山的「茶」因鄰近淡水港的地利之便,茶葉經過大稻埕、淡水輾轉外銷到歐美各國,陽明山因為「茶」而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戰後台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可說是大屯山區製茶場林立的蓬勃時期,直到80年代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茶產業才步下歷史舞台。

陳志豪說,雖然陽明山茶產業榮景不再,但民眾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石造的茶寮遺跡,以及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關於陽明山的自然與人文對話,仍在持續進行。(編輯:屈享平)11009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