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由不能沒有藝術 鄭麗君赴兩廳院辦思辨講座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7日電)前文化部長鄭麗君27 日在兩廳院舉辦藝術思辨講座時表示,藝術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很重要的過程,「人要自由要表達,不能沒有藝術,藝術本就存在。」
與當代青年對話,兩廳院首度舉辦「廳院青-好哲凳」藝術思辨講座,這是兩廳院繼藝術基地計劃、廳院青之外與青年學子的進一步對話,首場邀請鄭麗君以「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為題與現場超過百位高中生、大學生展開對話。
這也是實驗劇場首度不作為表演,而成為思辨藝術存在與否的場所。
鄭麗君在分享時表示,對於「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講題,她很直接說,「藝術本就會存在。」
鄭麗君強調,因為生而為人,要自由,要表達,「從台灣歷史來看,像台灣的原住民是南島文化圈的一分子,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戰後鄉土文學運動等等,大家在這塊土地上自由開創藝術,是這塊土地上的藝術家追求心靈的歷程,也正是自由價值的實踐。」
鄭麗君說,藝術作為一種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本身就會具有公共性,如果沒有認同藝術的公共性,藝術就會變成私人階級才能享受,「舉例來說,醫療、教育都非常有公共性,一人受惠,對社會也不可或缺,藝術也是一樣。」
鄭麗君說,藝術非競爭性,總量不會減少,「一首詩不會甲讀了,乙就不能讀。」藝術有時間性,這些藝術承載美學價值、時代意象跟技藝而成為公共財,「藝術本質就是自我價值的展現,這也為民主社會帶來異質性,是不可或缺的價值。」
鄭麗君表示,一個越民主的社會,藝術發展性越大,社會更多元更靈活,藝術為世人帶來軟實力的基礎。
主持人哲學作家朱家安表示,藝術跟哲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會讓一般人難以親近,如何在藝術空間做哲學討論,「謝謝兩廳院跟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可以促成這件事情。」
鄭麗君也勉勵現場青年學子,哲學可以作為一個動詞,讓大家去思考。鄭麗君說,她只是提供一些背景與資訊,希望大家可以學習在「知情理性」為基礎展開討論,「各位才是主角。」(編輯:陳仁華)10912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