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戶外展義大利光雕裝置 成拍照打卡熱點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9日電)「我把燈泡當畫筆,光是我的顏料,環境是我的畫布。」義大利設計師蒙特韋德在國美館戶外打造「星座」等大型創作,入夜作品閃閃發亮,適合民眾拍照打卡。
2020台灣燈會2月8日在台中后里花博園區展出,國美館為了呼應燈會,即日起舉辦「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在館外展出戶外裝置光影作品,館內則展出沉浸式創作,在台灣燈會前,於台中市區用光影點亮城市。
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共有8件來自台灣、義大利、日本、法國等地藝術家創作。位在國美館外正前方的「星座」、「星星的使者」,出自義大利設計師丹尼爾蒙特韋德(Daniel Monteverde)之手,他從1999年開始運用名為luminarie的義大利傳統輕雕塑形式創作,他的作品在釜山、首爾、台北和神戶展出。
蒙特韋德這次的創作高8.6公尺、寬14.8公尺,他把環境當成畫布、燈泡當畫筆,光則是他的顏料,入夜後LED燈點亮,很難不被這優雅又具有神聖性的創作吸引,適合民眾拍照打卡。
台灣藝術家姚仲涵擅長聲光裝置、聲響演出,這次的2件作品「光電獸#15—東區」用聲音與光,讓觀眾可從不同角度觀看到完整的圓形。「光電獸#19—草與樹」讓民眾透過聲音與作品互動,夜晚時聲、光、影投影在草地上,像在召喚光電獸。
日本藝術家大西康明的「虛空邊緣」,用透明塑膠袋在空間形成大型圓柱,隨著風扇的氣流而向上膨脹或是向下收縮,螢光色的細線附著在袋子的內側和天花板,隨著氣流上下起伏,有如在黑暗中看見水母漂浮。
台灣藝術家丁建中的裝置作品「浮游」,透過穿梭在樹林間的光體,藉由民眾接近與遠離,感受光在樹林間的呼吸。
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莊志維「森林裡的洋流」,在白天作品有如空間中的白色漣漪,到了夜晚流動的光照射在地面,像水波又像氣流,引導路過的人在黑夜中找到平靜。
何理互動設計「頻道」,透過數個巨大不斷變化的方框,串成長型的通道,真實與虛構不再有界限,科技媒體終將成為一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法國藝術家林思柏(Sebastien Labrunie)與台灣聲音藝術家盧藝創作的沉浸式作品「迴聲」,擷取1960年代台灣藝術家李仲生、李錫奇、劉國松的畫作元素,運用VR科技整合,再將畫作運用演算方式輸出成音頻,創作成東西融合的色彩迴聲。
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戶外裝置作品,即日起至2月23日在國美館戶外展出,戶外點燈時間下午5時至晚間10時,除夕(24日)及大年初一(25日)照常點燈;沉浸式室內作品「迴聲」於1月26日至3月1日展出,除夕及大年初一不開放。(編輯:張雅淨)1090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