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拳擊手到記者 陳金旺落腳柴燒陶藝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日電)從拳擊手到記者,56歲的陳金旺人生經歷轉折,最後落腳陶藝界手作柴燒陶,在大肚山打造一方天地。
出生在與海風為伍的梧棲小鎮,從小喜歡玩泥沙、塗鴉的陳金旺受訪表示,念國民小學、中學時,他很喜歡繪畫、工藝,也嚮往大學生活,從小喜歡拳打腳踢的他毅然選擇拳擊名校,一頭栽進高中3年拳擊訓練,順利取得運動績優保送大學。
陳金旺曾在台灣區運動會奪得金牌、入選奧林匹克運動會培訓國手,拳擊路走得算是順遂,只是心中仍有遺憾,「藝術是我的最愛,但總是擦身而過」。
人生轉折很難預料,陳金旺退伍後從事新聞工作,採訪不少藝術家,讓他有機會接觸陶藝、漆器,期間也贏得多項國內、外工藝比賽獎項,打開他在工藝界能見度。
民國99年陳金旺決定離開新聞業,全心投入陶藝創作,並於台中市沙鹿區大肚山上打造「窯谷工坊」,與另一半將後半輩子寄託於創作柴燒茶器。
陳金旺的另一半倪淑資原是民間企業業務經理,3年前一埸病讓她決定退休,隨先生習陶。在陶藝界被稱為「人兒」的倪淑資,長時間耳濡目染,加上學習專注,手捏、拉坯技法逐漸成熟。
投入柴燒陶創作,陳金旺不與市場競逐;他說,捨棄華麗的化工釉,追求式微的釉彩古法,以在地大肚山紅礦土做原料,或紅土與草木灰調和成天然釉。柴燒過程中,常讓夫妻百感交集,悲喜交加。
陳金旺表示,天然釉不如化工釉是經篩選與純化,可達到釉彩穩定與高相似度,每每打開窯門,總是心跳加速,可能因流釉沾黏,也可能「無動於色」而慘不忍睹,但也可能感動、驚豔天然釉彩,「每次的出窯都有如一場賭博一般,不知最後的成品是成功還是失敗」。
致力研發柴燒陶,近年常走訪對岸交流及演說,陳金旺談到兩岸柴燒陶現況表示,對岸較守舊,多數仍停留在傳統;台灣腳步相對快,技法一直求新求變。不過,台灣往對岸發展的同時,也間接把技術外移,讓對岸在現代柴燒發展急起直追。
至於台灣柴燒陶興起,是否會因中國大陸崛起而衰退,陳金旺老神在在地說,建立品牌才是王道。
如今的窯谷門庭若市,兩岸文人雅士參訪不絕,而陳金旺不吝分享柴燒陶心得,夫妻倆樂在捏陶世界中,閒暇時還「拈花惹草」,栽植各種果樹及山櫻花,加上大肚山夕照,已成為窯谷美景之一。(編輯:李明宗)10802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