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蕭麗虹的不良嗜好 用藝術品看台灣40年

2018/8/14 16:15(8/14 21:1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14日電)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移居台灣40年,活躍於台灣藝文界。近期她將收藏台灣現代藝品及觀察心得集結寫成「不良嗜好」一書,讓人窺見她對台灣藝術的柔情萬千。

1976年移居來台的蕭麗虹,在1995年成立的竹圍工作室,接待無數國際資深顧問、國際藝術家、策展人、藝文工作推動者、研究生,並與國際藝文網絡結盟,主辦多場國際研討會和工作坊。竹圍工作室以服務「創藝者」(Creative Talent)為主要任務,提供各項資源讓創藝者透過藝術行動回饋社會。

蕭麗虹的父親在廣東中山長大,愛好傳統古物及瓷器,母親受香港英式教育喜歡歐美洋化的品味。蕭麗虹自己在香港出生,念義大利修女學校,之後到美國唸經濟發展、副修歐美藝術史,40年前嫁到台灣受日本教育很深的大家庭。蕭麗虹在如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長,即便從小就被告知沒天份,「可是我還是對不平凡的藝術創作,充滿熱愛」。

蕭麗虹常對朋友說:「我有一個不良嗜好,我不打麻將、我不逛街、我更不買包包、不買名牌。可是,碰上有創意內涵的藝術家、不買感動我的作品,我會覺得很難過,我的手會癢。」

「感謝台灣文化界感染了我,養成了這個不良的嗜好。」蕭麗虹在遠流出版的「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40年」新書自序開頭如此寫道,「我是從視覺藝術開始喜歡台灣的」,並表示是藝術讓她生活充滿樂趣,於是開始著手整理這些年參與的文化脈絡,「但面向太多了,還是從最早的藝術收藏開始談起吧」。

蕭麗虹在新書中收錄介紹的台灣現代視覺藝術作品,都是她用「私房錢」收購,她也從個人角度回顧台灣藝術40年變化,以4個時間區段作章節分野:1976年移居正在戒嚴的台灣,傳統華夏文化已受歐美現代藝術影響,展露中西交融氣象;1986年後十年,解嚴後社會氣氛大改變,大量從國外返台藝術創作者以各自能量推展出台灣藝術環境新框架。

1996年後是風起雲湧年代:社會開放與經濟穩定,國內外資訊交流頻繁,藝術家們關注議題多元,媒材、空間、創作領域藩籬消融;2006後成資訊快速消費時代,新新人類只好發揮創意,找出凸顯特色方式表達專業性。

蕭麗虹盼讀者透過她的文字和影像能感受這些作品,摸索台灣過往點滴,「理解當年熱血藝術工作者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掙扎、他們的不滿及他們的嚮往」。

蕭麗虹認為,台灣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文化多元性,及混雜後產生的在地風格。藝術家們更是去反映、記錄、創造這些文化內涵的煉金術士,「我非常希望透過這本書分享這些有理想的藝術家對這片土地的重要性」,並希望讀者能用欣賞收藏的方式,來鼓勵新生代創作者堅守崗位,創造出更多別具心思作品與社會對話互動。

蕭麗虹的收藏或許不見氣勢磅礡大作,而是從買菜錢一點一滴累積的小品,她在書中刻劃來台40年間與每件作品或創作者間的連結與交流,「從文化藝術的界面,慢慢地開始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很多獨特的風情歷史」,也堪為對不同階段社會藝術收藏及關懷歷程的有情見證。(編輯:張芷瑄)10708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