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教師不願窮忙寧賠錢辭職 台籍教師同感焦慮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3日電)據報導,中國的大學青年教師被各種行政庶務、講求人際關係的計畫申請等困擾,有人寧願違約賠償人民幣10萬元也要辭職。有當地台籍教師則表示,儘管他們沒有太多庶務,但其前途更多取決於對台政策。
中國大陸雙週刊「南風窗」6日報導當今中國大學青年教師面對的困境,指有些人當初都抱持著「教書輕鬆、時間自由、身分體面」等原因選擇進入大學教書,但卻因身心俱疲,寧願在合約期限未滿前就賠錢解約辭職。
2022年以講師身分入職一所普通大學的李莉(化名)和校方簽了5年約,月薪人民幣1.1萬元(約新台幣5萬元),還有校方給的一筆20萬元安家費。但第2年她就想辭職了,因為要申請自然科學基金、擔任班主任、兼任教學秘書,甚至還要協助其他老師的工作,「忙得都快分裂了」,健康也亮紅燈。
2024年,李莉退還了20萬元的安家費,並支付了10萬元的違約金,辭去了大學的工作。她說:「學校的制度越來越複雜,操作系統也越來越繁瑣,老師的可行性空間越來越低」。
目前在湖北一所大學任教已經兩年的張老師(化名)則告訴中央社記者,該校台籍教師處境特殊,由於他們是以「惠台政策」入校,校方對他們也像是「完成政策任務」的心態對待,比較有距離,他們不需要做行政與黨務相關工作,「也可能覺得台師不熟悉這些行政眉角,用自己人更放心」。
他說,哪怕是重要的課程,校方也都盡量安排給大陸老師來上,「因為台師薪水較高,陸師薪水較低,他們必須要靠多上課才有足夠的津貼,所以校方會優先保障他們」。不過,在整體師資較不足的學院,台師也可能會分到更多課。
看似輕鬆,但張老師的焦慮並沒有減少。他說,自己至今還未達成校方要求在特定期刊發表論文及省級、國家級計畫申請。經過他深入了解,這些都必須要「有關係」,至少平時就要多經營跟領導、期刊編輯等人的關係,逢年過節要對這些人有所表示,系所的大小活動也要勤於參加。
就他所知,更早來到該校的台師同樣「業績」沒有達標但卻能獲得續聘(一聘3年),「主要還是看當前的惠台政策,跟政治的關係更大」。
和張老師的觀察一樣,「南風窗」的報導中,在重點大學教書的劉燁(化名)強調,「申請基金不是看你的本事,而是看你的人脈。你不去跑關係,你就自己寫本子提交,大概率是中不了的」。他對於能否在規定的6年內完成考核感到壓力很大。
報導指出,儘管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明確規定評審專家應獨立、客觀、公正地作出判斷,但在實際評審中,「打招呼」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另一名以省級高層次人才進入學校教書的林昊(化名),則可說是被「騙」入學校。校方承諾提供正教授職稱、獨立課題組、獨立實驗室、解決配偶工作以及年薪15萬元等優厚條件。2017年他入校後才發現實際的待遇,與當初談判時被承諾的完全不同。
林昊辭職的導火線是在某次報銷費用時,因為收據貼的順序不對,被財務要求重新走流程,他和財務人員起了激烈爭執。隨後,領導找他談話,要求他寫檢查並承認錯誤。在入校教書一年半後,他終於辭職,並找到了海外一個研究所的工作機會。
台籍教師的煩惱和大陸教師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張老師感嘆,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目前為止都沒有文章順利發表,讓他備感壓力。此外,校方對台籍老師的態度也有變化,不似一開始的關懷和客氣,「畢竟有台灣老師領了安家費後,可能覺得不適應,教了幾個月的書就跑回台灣,學校追討經費他們也不理,這當然也會影響校方對台灣人的態度」。(編輯:邱國強)11402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