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舉國體制產能過剩 中國電動車面臨全球抵制

中共舉國體制強力催生下,短短15年,中國電動汽車已讓對手看不到車尾燈。但野蠻生長導致產能過剩,中國車企內捲大打流血價格戰,並全力傾銷海外,美國、歐盟與越來越多國家祭出關稅大棒。

中央社記者楊昇儒台北特稿

2024/7/7 10:33(9/12 16:00 更新)

2023年7月,一輛電動車從廣汽埃安生產線開出,標誌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達到2000萬輛。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工程為起點,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短短15年時間裡,實現從無到有、換道超車。特別是2013年,中央、地方兩級財政補貼及減免購置稅等政策的實施,新能源汽車進入爆發式增長。

在這個階段,地方在中央財政鼓勵下,爭相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始,因為新能源汽車性能、品質差,不獲民眾青睞,但中共花得起、賠得上,持續砸錢;2018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標準提升至新高,民眾購買一輛續航超過400公里的純電動車,國家補貼人民幣5萬元(下同,約新台幣22.5萬元)。

除了中央、地方財政補貼,中國還祭出免徵車輛購置稅、減免車船稅、充電設施獎勵補助、放寬汽車消費信貸,以及地方城市免限購、不限行和上牌便利、充電免費等非補貼措施。直到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2022年底才取消國家補貼。

歐盟執委會6月公布的中國電動車初步調查結果就提到,中國政府的補貼從中央到地方、涵蓋鋰電池礦場到運輸至歐盟港口的「整個產業鏈」。其手法包括普遍性的金融機構融資優惠、所得稅優惠、低於市價提供設廠土地,以及直接給補助款等。

2019年疫情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還不被全球主流車廠放在眼裡。3年解封後,舉世才驚覺中國電動車已經強勢崛起,讓對手看不到車尾燈。

身為「世界工廠」,中國是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以電動車「三大件」電機、電池、電控系統來說,中國不僅在技術趕上歐美,占電動車成本40%的動力電池,更是遙遙領先,而且價格壓到國際無法想像的低廉。

以小米為例,這家手機製造商從宣布造車,到推出一輛高性能電動車向特斯拉叫陣,相隔不到3年;而外國車廠開發推出一輛車,通常要4至6年。

小米3月29日風光發布SU7電動車,董事長雷軍說,這3年如果沒有北京市政府的支持,想要搞定造車是不可思議的,是北京這片創新沃土孕育了小米汽車。

2023年,中國外銷491萬輛汽車,躍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暴增77.6%,性價比是最大利器。

中國在疫後引以為傲的「新三樣」是太陽能產品、動力電池以及乘用電動車。不過,傲人出口數據的背後,卻是產業血淚斑斑。

地方政府為了博取GDP亮麗數字以及達到中央要求的指標,盲目發展「新三樣」,不但入資參股,甚至不准落伍產能停產,下場就是嚴重的產能過剩,迫使廠商降價求售,陸續陷入虧損。

調查數據顯示,因為產能持續擴增,中國太陽能產能利用率今年已降至6成以下;中國前20家汽車企業產能合計約3500萬輛,占總量約7成,整體平均產能利用率卻低於50%。動力電池更慘,去年已降至5成以下。

據陸媒報導,在多地新能源汽車專案「爛尾」的情況下,新建產能還在源源不斷上馬。多家車企高管稱,他們不斷收到一些地方的邀請,到當地去新建或盤活既有產能。在地方的壓力與裹挾之下,在投資人的對賭條件之下,不少企業並不把經營成果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銷量、銷售收入放在第一位。

中國2023年汽車產銷量首度突破3000萬輛,但汽車業利潤率只有5%。日本豐田汽車2023財年獲利4.94兆日圓(約人民幣2300億元),但中國18家上市車企的利潤總和還不到500億元。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感慨表示:「豐田一家的盈利,是中國幾乎所有汽車行業的利潤的總和還不止。」

去年以來掀起的價格戰,今年因為經濟持續不景氣越發惡化,獲利最好的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率先發難,喊出「電比油低」,推出一輛7萬元的電動車搶生意,市場哀鴻遍野,許多車廠被迫賠錢出清庫存。

在此前的618大促銷,車企從低價小車到高價豪車,無不降價血戰。據陸媒調查,雖然許多經銷商門市業績翻了兩三倍,但幾乎都是賣出一輛虧個幾萬,以換取市場份額。

這也讓一些汽車大佬們坐不住了。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直言,無休止的內捲和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會導致偷工減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規的無序競爭,對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損害。廣汽董事長曾慶洪也說,汽車市場的內捲已經有些過度了,捲價格應該是讓利而非讓(成)本。「這樣捲下去不是辦法」。

中國汽車業惡性競爭還不止於此。北京現代汽車副總經理吳周濤指出,汽車市場內捲到現在,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競爭行為。比如靠補貼政策、壓榨供應商、以次充好,甚至是在行銷端有些虛假宣傳,忽悠消費者,靠水軍網紅攻擊競爭對手,販賣愛國情緒綁架消費者。近日,中國官方出手整治汽車網紅,一些人被扒出與特定車廠關係匪淺,持續攻擊對手車廠。

業內普遍的共識是,現在的內捲還只是中場戰爭,在未來3至5年,中國汽車產業必將經歷一次更加慘烈的洗牌與集中,最後恐怕只有少數幾家巨頭得以存活,而這樣的洗牌恐怕要持續到到2030年。

中國車市嚴重內捲,新能源車廠疫後積極布局出海,想藉性價比的絕對優勢,大量輸出電動車,卻相繼遭遇美國、歐盟以及越來越多國家祭出高額關稅。與此出時,全球電動車發展正面臨瓶頸,銷售首度出現衰退,這對一些體質不佳的中國車廠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中國新能源汽車為何產能過剩,現在又面臨賣不出去?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5月坦言,新能源是中國戰略,不是他國戰略。「我們國家把新能源看的很重,我們到今天還是政策驅動型的市場。實際上最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家都在退坡(走下坡),國外市場沒有像中國這麼支持新能源的」。

儘管如此,中國電動車已經在大陸市場把傳統歐日品牌打得潰不成軍,特斯拉也不再一枝獨秀,跟進價格戰。美國祭出100%高關稅,決心自行打造電動車全產業鏈,這是一大賭注;歐洲、中南美、東南亞乃至於非洲,則是選擇引進中國電動車企設廠生產,因為耗盡國力發展,也追不上中國。

中國電動車現在也進入台灣了,中華汽車導入上汽的MG 4組裝生產,開出百萬元的市場最低價格。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廉價中國電動車出現在台灣街頭,就看你是否下手。(編輯:唐佩君)11307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