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濟問題 中國學者:最擔心中小微企業
(中央社台北11日電)在內外部因素下,中國開始面臨通膨壓力。北京學者黃益平表示,通膨需要關注,但目前最值得關注的經濟問題是「中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而中國宏觀政策還有加大刺激力度的空間。
陸媒澎湃新聞今天報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8日召開了第61期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北大國發院副院長、數字(位)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回應了媒體有關全球通貨膨脹升高對中國造成的輸入性壓力問題。
黃益平表示,當前外部的通膨壓力非常高,尤其是俄烏衝突以後全球通膨進一步提升。中國已面臨這方面的壓力,與前幾個月相比,今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很多,到了2.1%,說明實際上中國的通膨也在抬頭。
另一方面,他指出,這一年多來,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升高,投入品價格非常高,但消費品價格一直相對疲軟,而這個格局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黃益平說,從消費品供求來說,供給相對比較穩定,需求非常疲軟。從供求關係來看,壓力確實在上升,但不是特別大,但「這種情況下對經濟復甦仍然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尤其是對處在製造業中下游的中小企業,他們的投入品變得越來越貴,但是生產品價格上不去,造成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明顯擠壓,不利於他們的經濟復甦」。
他說,通膨需要關注,但是目前來看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現在最大的擔心是中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被擠壓,加上還本付息的壓力在大幅度上升」。
黃益平進一步表示,今年以來出現一些新的影響因素,包括俄烏衝突、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升息和COVID-19疫情。俄烏衝突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一些短期影響,同時對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市場造成了中長期影響;大宗商品、農產品價格開始抬升,可能導致各國通膨進一步抬頭,經濟活動減弱。
他分析,Fed自3月開始升息,後續升息步伐可能還會進一步加速。Fed升息可能對很多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造成一定壓力,當Fed收緊貨幣政策時,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會減少,可能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資本外流、貨幣貶值、資產價格下降。
黃益平指出,這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挑戰,尤其中國現在需要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穩定,客觀上Fed升息對中國的政策空間帶來了一定限制。
談及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內外部因素變化,黃益平提出,首先要盡快控制住疫情,盡可能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其次,宏觀政策還有進一步加大刺激力度的空間。近期政策已經傳遞出「穩增長」的訊號,但市場信心似乎依然不夠,可考慮力度較大的政策或項目,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對提振市場信心應有幫助。
他說,一些結構性的政策已經開始調整,核心是要平衡長期和短期的政策效果,短期內要保障平穩的過渡,例如平台經濟相關的政策定位已經轉向日常性監管和支持創新,但若能有更加具體支持平台經濟發展的措施,將對行業信心的提振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益平並建議,可考慮對企業和居民的直接紓困政策,這對穩定經濟局面和支持未來的經濟復甦可能會發揮很大作用。(編輯:周慧盈/楊昇儒)11106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