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西安亂象源自官僚主義 市場和民主是良方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7日電)西安封城亂象不斷。有中國評論文章指出,西安最重要的問題是危機處理方式蘊含巨大潛在風險,充滿官僚主義特徵。而市場和民主方法才是應對危機效率最高、代價最小的方法。
微信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6日發表署名「BJ王明遠」的文章,以「西安封城危機背後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問題」為題指出,西安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大家關心的「有沒有人寫日記」,而是這種社會危機處理方式「蘊含了巨大的潛在風險」,這才是需要警惕的。
文章以西安民眾抱怨最多的食物匱乏問題為例指出,西安封城期間並不存在食物供應不足問題。而是因為最嚴厲的封城令下,城市的市場供應體系被暫時凍結。市民日常供給回歸到計劃經濟時代的配給制,由街道、社區分發食物。
文章直指,這種配給制效率低、速度慢,很多人吃不上菜;第二,不能將供給與需求之間有效匹配,菜品供給雖很豐富,但每家分到手的不是自己最需要的,導致很多家庭只好用原始的「以物易物」方式解決。
文章強調,西安封城這一堂課再次告訴大家,如果消滅市場,只會導致生產力急劇滑坡,物資供應匱乏,即便是精確的大數據運算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剛剛告別饑饉沒有多久,「萬萬不能走以前的老路」。
文章分析,西安疫情雖然緊迫,但完全沒有必要採取如此嚴厲的「社會熔斷」而暫停幾乎所有商業活動。這種做法,其實是把防疫期間社會運轉的一切責任和壓力都推給政府。但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扮演「全能政府」角色,完全承擔這些任務。
文章認為,政府只要封閉小區,就可控制99%以上的人流,在公共衛生學上,這一力度已可基本遏制病毒擴散。與此同時,應儘量允許外賣方式運營的商業繼續營業,只要做到快遞人員全面核酸檢測且與居民的零接觸,就可規避疫情傳播風險。這是政府科學防控、解決民眾需求、減少商家損失的「三贏」模式,而不是把社會「打回石器時代」。
這篇文章說,西安抗疫的另一個風險是社會被網格化、碎片化,很容易讓社會的種種機能喪失殆盡。個體原子化,都處於無助狀態;而政府的服務職能又不能對社會每個角落實現全覆蓋。這使得社會運轉處於隨時可能失控高風險狀態,也是西方國家不願如此封城的原因。
文章直指,西安封城反映的另一個問題是官僚主義下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失靈。孕婦流產、心臟病人病發不治身亡、消防隊員翻過小區圍牆滅火都是其後果。其特徵就是:只對上級命令、紅頭文件負責,不會根據任何實際情況變通;只管自己,不惜以鄰為壑;只珍惜烏紗帽,不管老百姓死活。
這篇文章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新年賀辭中,提到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毛澤東當時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而市場和民主的方法,仍是人們應對社會危機效率最高、代價最小的方法。「市場經濟」和「受到充分監督的責任型政府」,是克服危機的最好的保障。
文章指出,西安封城的種種社會問題,是對中國應急體制的警鐘。這種體制在太平盛世應對一場不太致命的疫情,就出現這麼多問題,要是在戰爭或非常情況下,那些圍城中的人道主義災難將可能重現。中國的經濟在發展,社會治理能力也應隨之提高。否則,那些人類歷史的悲劇「並未遠去」,根本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編輯:楊昇儒)11101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