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少男女性化」政策 再掀中國女權論戰
(中央社台北15日電)針對全國政協委員「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中國教育部近期提出將更注重培養學生「陽剛之氣」。這項政策引發中國網路論戰,有人質疑「性別歧視」,有人則指批評者是「極端女權」。
中國教育部1月底公布相關政策公告後,這項議題隨即在中國社群網站延燒。有人批評官方加深「性別刻板印象」,將助長「性別歧視」;但也有另外一群人認為,「女拳都瘋了嗎,這樣都能打拳?」、「現在連陽剛之氣都提不得了?」
過去一段時間,愈來愈多中國網友以「女拳」這個詞,來形容他們認為的「激進女權支持者」。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近期也刊文分析,這顯示中國的女性主義者在網上遭到「反擊」。
報導指出,隨著愈來愈多中國女性開始關注和坦率地說出生活中的性別歧視和不愉快經歷,反對聲也隨之而來。有人指責並質疑她們加劇了社會撕裂。
例如,中國單口喜劇(脫口秀)演員楊笠去年8月嘲諷男性「明明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的演出,便在中國社群網站間引發論戰,甚至有人向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報楊笠「製造性別對立」。
報導也提到,與女權主義者多次交鋒的知名人士,還有中國圍棋名將柯潔。他曾將一名女星的生產比喻為「下蛋」、嘲諷女棋手相貌,和使用emoji表情符號諷刺女權人士是「女拳」等。
因此,當柯潔在去年5月被雲南省提名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一些網友很快發起舉報運動,向當局發送上述爭議論戰的截圖。最終,柯潔並未入選。
BBC引述現居美國的中國知名女權運動人士呂頻分析,如今中國支持和反對女權的聲音不斷變得「極化」。
但她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女權人士提出很多問題和政策性期待,長期沒有被認真對待或獲得回應,其中包括很多「制度性問題」,「中國本身是一個父權的政治,這些指責女權的人擁有的制度性支持,永遠比女權主義者要多。」
不過,中國女權主義學者熊婧則認為,相比於很多其他權利問題,女權在中國還是有一定的合法性和存在空間。
她也提到,男性也同樣是性別不平等受害者。「很多男性本身也因這種文化背負了沉重的期待,比如要買車買房、要掙錢,他們當然會有壓抑,會有不滿,但他們應該想一想,什麼才是真正需要改變的東西。」(編輯:繆宗翰/翟思嘉)11002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