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一兩黃金一塊磚 紫禁城腳下的黑金

2021/2/13 11:25(2/13 12: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3日電)明清時代宮殿中的「金磚」雖非純金所造,但所耗的人力物力也不可小覷。作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北京紫禁城的金磚一度損耗嚴重,直到30多年前啟動修繕,金磚技藝才在蘇州再度重生。

綜合澎湃新聞、人民網等陸媒報導,金磚是一種特殊泥料經特殊工藝燒製出的大型方磚,原料為含有鐵質的黏土,經過29道工序,用近一年時間燒成。

明清時代的金磚來源為江南地區陸慕鎮的「餘窯」,從明朝永樂年間便開始為京城供磚,被賜名「御窯」。

御窯所產的金磚細膩堅硬,敲上去有清脆的金石之聲,所以稱「金磚」。另有一說是因金磚運往北京,供皇宮專用,稱為「京磚」,京金諧音,因此又被稱為金磚。

北京紫禁城開放遊客參觀後,地磚因為長年踩踏損壞嚴重,北京故宮工作人員為此憂心不已,他們一度以為技藝早已失傳,金磚壞一塊就少一塊,為了保護金磚,許多宮殿因此關閉。

之後,因應修繕需要,中國大陸專家跟隨史料紀載,一路來到蘇州,尋得金磚製作技藝的傳人,一批用古法製作的磚,再次被運往古老的皇宮。目前北京紫禁城中的金磚,大多是1990年代以後新製的。

從掘土到出窯,製作金磚必須經歷29道繁複的工序。每年立春,工匠就開始到田地中尋找符合製造標準的金磚備料,到驚蟄前,工匠要完成「七轉成土」,包含掘、運、曬、椎、舂、磨、篩7道工序;之後,再經濾、曬、晞、勒、踏、揉等「六轉成泥」,使金磚泥土沒有孔隙與氣泡。

這些步驟完成後,大約時節來到穀雨,再經立夏「裝」、小暑「翻」、立秋「築」、處暑「遮」、秋風「曬」,一塊金磚在進窯洞燒製前,需要8個月。

在製作期間,金磚不能被風吹日曬,工匠為了讓泥土結構細密緊實,還需要用腳踩、用手錘泥。

燒製則講究前慢後快,工匠不用柴火而是用稻糠燒窯,需要130個日夜。直到大寒時節,完成了最後一道窨水(窯磚燒好後,往窯洞內澆水降溫的過程)的工序後,磚的色澤變得烏黑光潤,敲之聲音清越動聽,金磚才終於誕生。

舖在皇帝宮殿中的金磚,還要經過抽檢,一批磚中有6塊不符合「敲擊有聲,破碎無孔」的要求,整批磚將直接報廢。而每塊磚都刻有製作時間、工匠姓名,監磚官員的職務和姓名,以及知府,巡撫,保甲,燒製人的印章。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作為金磚發源地,至今許多蘇州園林都還可見金磚布景,可做桌、棋盤,也有文人將金磚作為練字之用。

2016年,金磚產地─蘇州陸慕鎮的御窯金磚博物館開幕,館中詳述「一兩黃金一塊磚」稱號的金磚製作過程與歷史。同時,園區中源自清朝晚期的老窯,仍在繼續運作,用古法製作金磚,供古蹟修復。(編輯:翟思嘉/張淑伶)11002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