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反送中並非香港最後一役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4日電)香港學者梁啟智昨天表示,反送中並非香港的最後一戰,所有運動都需要過程,若把成功定義的太高,可能無法進步下去。
網路媒體「Matters Lab」3日晚間舉辦「一國兩制的前線經驗:香港反送中告訴台灣什麼?」講座,邀請香港中文大學講師、通識講義「香港第一課」作者梁啟智,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座談,吸引大批民眾參加。梁啟智在會中作了上述表示。
梁啟智說,六七暴動的歷史及八九民運的鎮壓,讓香港對「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社會運動,有著宗教性的崇拜。
而他認為在反送中裡,「和理非」與勇武派之所以能「不割蓆」(不切割),是過去幾個月民主派議員在立法會中極力阻擋修法的努力,獲得年輕人的認同;而警方在6月12日的鎮壓,也讓社會認為面對更加暴力的對手,已不需再檢討示威方式,這才創造兩派人士少見的合作機會。
梁啟智也提到,社運中何時退場始終是個難題。但這次運動中,示威者引用李小龍的「be water」哲學,不再執著於占領,也讓退場不再是可恥的事。Matters Lab創辦人張潔平則認為,這種做法是因為對人有信心,不在乎廣場的形式,因為港人相信即使退場了,民氣仍在。
「無大台」是這次運動的另一特色,梁啟智指出,當年傘運時,響應參與的示威者無法參與決策,因此產生許多怨懟。而這次運動中的許多決定是在網路平台產生,人人都能參與,也共同分擔後果。但他也指出,這樣的模式存在讓主流意見成為多數暴力的風險。
梁啟智也提醒,民主派應調整心態,不要認為反送中是香港的最後一戰,「所有的運動都需要一個過程」。
他指出, 2003年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遊行後,民主派在當年灣仔區議會的選舉中取得優勢,做了許多為居民賦權(empowerment)的工作,也才有日後利東街、皇后碼頭等社區運動。因此若把成功定義的太高,運動可能會無法進步下去。(編輯:張淑伶)10807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