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達芙妮女鞋 3年關店近3千家
(中央社台北6日電)由台灣企業家創辦、在兩岸都設有門市的女鞋品牌達芙妮,過去3年內一共關了近3000家門市。陸媒指出,在消費者需求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傳統鞋企轉型跟不上,「船大難掉頭」是主要癥結。
陸媒時代周報報導,達芙妮集團發布第四季初步業績,2107年第四季,達芙妮集團關店328家,其中包括317間直營店和11家加盟店。2017年全年關店數達到1009個。
加上2015和2016年,達芙妮3年內一共關了近3000家店鋪。
鞋服獨立觀察人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達芙妮折射出了其他傳統鞋企的現狀,它們共同的癥結在於「船大難掉頭」,在消費者需求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無法在轉型上跟上步伐。
達芙妮已經連續3年虧損。2015年,達芙妮首次出現虧損,營業額年減19.1%至83.791億,虧損額為港幣3.79億,核心品牌業務銷售下滑超過19%至75.211億。2016年營業額下跌22.4%至65.02億,虧損增至8.19億。
也就是在2015年開始,達芙妮開始遭遇關店潮。截至2017年12月31日,達芙妮核心品牌門市僅剩3589個。但在最輝煌的時候,達芙妮的門市多達2萬個。
程偉雄表示,達芙妮的定位是大眾女鞋,但由於年輕消費群體對服飾的選擇面很廣,消費者本身對品牌的忠誠度不是很高,如果無法針對目的消費群體作出改變,達芙妮很難抓住消費者的心。
在業績壓力下,為了清理庫存,達芙妮在過去一年幾乎全年都在打折。
不過,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達芙妮的下跌幅在近期已有所放緩,2017年全年同店銷售按年跌幅為12.4%,2015年和2016年的跌幅分別為18.5%和11.7%。
達芙妮1990年成立,創辦人是在台灣做女鞋外銷起家的張文儀。在將生產重心轉往中國後,達芙妮一炮而紅,連續5年榮登中國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占率更一度接近2成。1995年11月3日,達芙妮在香港上市。(編輯:陳家倫/邱國強)1070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