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在消失 大陸女生拍寫雜貨引共鳴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8日電)不少人覺得年味變淡,生活中許多傳統正在消失。一名不到30歲的大陸女生因此寫書,為樸實的老東西留下紀錄,有年輕讀者讀了後感慨,以後是否只能回憶「我們一起用過的app」?
上海人元宵節都要拉著有輪子的「兔子燈」上街,但現在手工做的兔子燈很少了。70多歲的王師傅從小看媽媽用竹條編出兔子造型的骨架,跟著做就學會。
如今,他的許多顧客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過年時買來要送給孫子孫女,因為孫兒的父母已經不會自己做了。
周祺是「上海雜貨鋪」一書的作者,除了做兔子燈的師傅,她還採訪了自己手製鐵鍋的熟鐵匠、編一雙拖鞋要一天的草編婦女、還有穿紗織布的婦女。
周祺對中央社記者表示,寫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是:「這些用品賣得太便宜了!」每個師傅她都得透過多次的採訪,才能取得信任,讓她拍照、與她聊天,她也因此清楚看見每樣用品繁複的製作過程。
書中還有毽子、玻璃彈珠、木製洗衣板、算盤、竹席、淘米籃、蒸籠等,有些東西現在仍在使用,但通常以塑膠或機器製作取代。
周祺刻意跳過那些已經被列入文化保護的項目,選擇平凡的日常生活用品,反而勾起讀者許多回憶。
有「90後」(1990年代出生)的讀者在網路上留言說,看這本書後在想「等我們長大後,會不會只能回憶我們一起用過的app,一起打過的遊戲?」也有人說,「好懷念以前的日用品,作者居然是個小姑娘!」
周祺說,採訪的很多師傅,大多對技藝自豪,但對於這些傳統工藝沒落,多認為「沒了就沒了」。
這些70幾到90多歲的師傅認為,傳人難找,何況很多技能是靠自己的經驗學得,也難教。他們現在大多有養老金,不用靠手藝謀生,繼續幹活是為了打發日子。
部分手藝則進入學校教育,讓下一代能接觸。譬如小學裡設有一週一次的草編課,就由編拖鞋的婦女先教會老師,再由老師教學生。
周祺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寫這本書的過程也讓她經歷反璞歸真的設計體驗,試著放下在學校學設計時慣有的影像構圖,努力讓這些生活用品呈現它們該有的樣子,整本書因此充滿生活情味。10502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