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舊常態到新常態 台灣迎戰大陸悶經濟

2015/9/30 13:06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解讀中國大陸經濟新常態專題之一(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30日電)各項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已從經濟學家的預測報告變成事實,而且可能成為常態。一個經濟不再狂奔的中國大陸,台灣有很多要面對。

全球經濟尚未從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中恢復元氣,如今又要面對經濟減速的中國大陸。

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繼2012年跌破8%之後,今年就要面臨7%保衛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就開始多次引用西方金融人士描述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新常態」(New Normal)用語,並透過官方媒體大量論述,如今,「新常態」已經成為描述大陸經濟的熱門詞彙。

既然稱之「新常態」,那「舊常態」是什麼?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從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到2012年中共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八大)召開前,中國大陸經濟處於「舊常態」時期,有4個主要特點:經濟高速成長;經濟成長模式比較粗放;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

在「舊常態」下,1978至2012年,大陸經濟以年均9.8%高速成長,其中2003至2007年更達年均11.6%。

但在這個時期,拉動經濟的方式靠大規模資源能源投入,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且投資效率較低。

上海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的研究顯示,1978至2010年大陸的資本產出比為3.92,但美國1965至2010年的資本產出比為5.29,日本1980至2010年的資本產出比為14.69。這顯示大陸投資效率低落。

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的研究顯示,西方先進國家的經濟「新常態」是指經濟成長速度較全球金融危機前略降。這些國家在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成長主要來源為金融、房地產和高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但也帶來問題─尤其是低勞動技術者在經濟復甦之路上,逐漸喪失競爭力。西方已開發國家「新常態」所面臨的問題是,加強調配公平性,以及對市場機制的約束等。

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當美國2013年逐步退出量化寬鬆(QE)政策,資金大量從新興國家撤出,衝擊經濟發展。因此「新常態」對新興國家的課題是尋求經濟體制改革,為新一輪的成長創造一個制度基礎。

至於大陸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人民日報的專題評論指出,一是經濟成長趨緩,二是結構調整加速,三是創新驅動經濟。

近幾年的大陸經濟成長確實趨緩了,但是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則還不明顯,而且出現更多不穩定。難道這就是新常態?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2014年11月3日在浙江大學演講時就表示,中國大陸「高增長、低效率、大投資」的舊經濟常態已經被打破,但高效率支撐的中低速增長新經濟常態還未建立。

李佐軍也撰文指出,目前以及未來2至3年的大陸經濟還處於「向新常態過渡」的過程中,因此新舊型態摻雜;經濟不太穩定;既然經濟不太穩定,就不希望持續太長時間,因此很多現象不可持續;而且存在經濟結構調整陣痛。

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的研究顯示,大陸經濟新常態伴隨的風險包括:經濟走緩擴大債務風險;結構轉變加速房地產失速風險;企業經營風險加劇。

而大陸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自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連續42個月負成長,說明當前大陸工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長期高庫存以及實體經濟不景氣。

大陸經濟減速對全球經濟都產生衝擊,對往來密切的兩岸經貿勢必有影響。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受訪表示,中國大陸的景氣降溫幅度超過預期,影響台灣、日本、南韓及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表現,讓全球景氣出現「西強東弱」的格局,國內廠商對未來半年的景氣大多保守看待。

實際數據顯示,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不保7,台灣的經濟更陷入「保1」大戰。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大陸固定投資成長每減緩1個百分點,台灣經濟成長率就約減少0.9個百分點,在亞洲經濟體中,受衝擊最重。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計畫主持人呂鴻德指出,原本是拉動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中國大陸,根據Nuveen機構預測,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率,今年恐要輸給美國,不再是救世主。

他說,大陸第13個5年規劃(十三五規劃,2016至2020年)的指標透露,人口成長的重要性將大於GDP成長,這就意味大陸未來沒有勞動人口紅利了,台灣產業要預先規劃因應,台商在大陸投資更要注意風險。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尹啟銘指出,大陸31個省區市中,上海首先在2008年突破人均GDP 1萬美元,至2014年已有9個省市達到這個水準,人口占大陸29.4%,這要歸功於經濟成長和城鎮化發展。而人均所得達一定水準後,生活型態改變,消費力大幅提升,非生活必需品消費大量增加,對台灣企業是大好機會。

尹啟銘認為,大陸要進入以創新帶動成長的發展階段,勢必要加速引進技術、扶植本土產業。從大陸以往採取制定標準、政府採購、補助、發照、提高關稅、反壟斷調查、降低出口退稅率等,一方面對台灣企業造成競爭威脅,另一方面對台灣科技產業進一步前往大陸投資,將會形成新的拉動力量。

環保標準提高是大陸經濟新常態之一。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對中央社記者表示,大陸越來越重視環保,兩岸正在推動環保協議,台灣有很多管理經驗可以提供大陸參考,減少大陸走冤枉路。未來,這會是台灣人才的機會,也是商機的開始。

環保只是一例。身處舊常態到新常態的漫長經濟變局中,台灣產業除了要注意挑戰,當中,也不乏機遇。10409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