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博覽會(大阪・關西世博、大阪世博)4月開幕至今,來自世界各地遊客蜂擁而至,穿梭不同國家展館之間,如以行走周遊列國,有以尤加利葉為靈感設計的澳洲館、展示著名景點如國家公園的美國館等等,這是一場世界盛會,也是人人能身體力行遊走的真實版「大富翁」。
攤開這張「大富翁」的地圖,無論「中華民國」或是「台灣」都不見蹤影,有的是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帶來的TECH WORLD館,儘管逢盛夏時節,展期間仍日日湧現排隊人龍,除一度在社群平台X成為討論排行第5名人氣展館,更被不少網友認定為「台灣館」。
若說TECH WORLD館是以台灣科技訴說來自何方,即將登上大阪世博舞台的「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演出,則是以文化為語言的行動,一群人將從台灣人最熟悉的布袋戲出發,以舞作呈現擲筊,原民、客家、台語歌聲在鑼鼓喧天後一一湧現,詠唱自傳統到當代的途徑,也唱響台灣廟埕到世界舞台的道路。
「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由文化部提案,在世博大會邀請下,將在26日起連續3天帶來演出,每天演出1小時,演出卡司集結新勝景掌中劇團、不二擊聲音製造所、拚場藝術撞擊、歌王桑布伊、謝銘祐、希望兒童合唱團、雯翔舞團等9組團隊。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專任副教授杜思慧擔任此次演出總導演,她說,演出約從4月起正式啟動籌備,時間緊湊下,參演團隊力挺與會,有許多人為了這場前進世博的演出,盡力排除其他事務,有些邀請團隊則因既定巡演計畫而感到扼腕,且儘管無法前來,仍對演出感到期待。
啟程前往日本大阪前,演出團隊在台灣文學糧倉進行唯一一次全員到齊彩排,他們用膠帶在地板上黏出180公分×180公分的方格,比擬實際舞台大小,在杜思慧說明下流暢出入,人人熱力四射,彷彿來自世界的觀眾已經在眼前。
謝神戲,顧名思義是獻給神明的表演,「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還是「與神同行」,開場即由3名布袋戲藝師帶來扮仙戲,由福祿壽三仙亮相,還有祥獅獻瑞炒熱現場氣氛,不二擊聲音製造所接手舞台後,後場穩坐的千里眼、順風耳神將也應聲而起,在方框內徐步繞行,環顧眾生。
彩排當天,神將裝扮即便未上身,行者們舉手投足間仍莊嚴威武,令人聯想到神明遶境時總在隊伍前頭的大仙尪仔,就是在陣陣傳統北管聲中走進常民生活街道,加上不二擊聲音製造所結合了電音,又讓人想起遶境歡騰氣氛中不時聽見的電子花車聲響,重現台灣人熟悉的傳統祭典現場。
杜思慧說,不二擊聲音製造所本身便致力蒐集廟宇文化有關的聲響,神將則出自拚場藝術撞擊,在演出過程中也將全程在場上,像是「門神」,看顧所有觀眾與表演團隊,「雖然是彩排,但也隱約能感覺到強大力量。」
神明走進民間,環環相扣的是人們又如何在日常中與神明互動,演出以歌聲與舞作回應。首先由桑布伊出場高聲吟唱,再搭配平均年齡不到11歲的希望兒童合唱團,唱出對神的敬畏以及對土地的感謝,舞者陳郁錡、徐立恩緊隨其後,拿著大大的筊杯,帶來片段舞作「博筊」。
編舞家郭爵愷說,「博筊」開頭由舞者持筊杯以英文向天發問,喃喃詢問是否喜歡這場演出,如果肯定就給他們One up、One down,Both up代表Maybe,而Both down則代表否定,同時舞者會以身體比做筊杯,以拱身、趴地展示筊杯正反面樣子,「這樣可以從身體讓外國人看到擲筊的規則。」
看到這張舞作照片,勢必不少人都聯想到了台灣人熟悉的羽球組合「麟洋配」。郭爵愷笑說,這個令人振奮的姿態融入舞作中,而「博筊」去年自嘉義新舞風平台開始發展,陸續在台灣演出多回,台灣觀眾看到多半能立刻心領神會,「這次與其他團隊演出,前面還有聲響、神將共同營造氣氛,是很棒的安排。」
「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集結的9組團隊,部分奠基於文化部8月舉辦「We TAIWAN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陣容,如新勝景掌中劇團、不二擊聲音製造所、拚場藝術撞擊等團隊,皆已先行在日本大阪帶來表演。
而像是帶來「博筊」舞作的雯翔舞團,以及接續帶來演出的台語歌手張雅淳、謝銘祐及客語歌手邱舒,皆出自杜思慧、We TAIWAN主要策劃人之一吳季娟日常對台灣表演節目的積累與觀察。
杜思慧說,呈現出命題「謝神戲」外,那些自由拍與「接下來呢」的提問,也形塑了多元演出關鍵一面,以最後出場的張雅淳、謝銘祐及邱舒來說,就交織出不少人物變化。撥弄月琴的張雅淳帶來舒緩的感受,謝銘佑的歌聲帶來浪漫、樂天與知命,而邱舒彈著吉他則有種懷舊感。
「像邱舒的歌,其實是與她的母親有關,這既是她從母語(客語)創作出來的歌,又是與媽媽的連結。雖然表演是3個不同的歌者,可是各自又傳遞了不同的氣氛跟訊息。」杜思慧說。
集結來自多元領域的陣容是難事,但對杜思慧來說,如何與大阪世博舞台演出規定取得平衡才是一大挑戰。像是布袋戲扮仙戲常見撒平安糖橋段就被禁止,「會有非常多衍生問題,例如大會會詢問那糖果是什麼成分?每1場要撒多少顆?什麼顏色?什麼包裝?都要寫出來,我們就去寫了沙士糖內含什麼,還有這個文化意涵之類的,但因為怕造成現場混亂,還是被拒絕了。」
包含原本規劃歌手自觀眾席出現走向舞台,或是與觀眾互動橋段等,也因應現場秩序考量而取消,杜思慧說,包含連舞台上能拿幾隻手握麥克風、幾組無線麥克風、幾組喇叭等也都有規定,在技術層面上也須一一克服挑戰,找到平衡之道,而這也有賴團隊們齊心合作與團結。
杜思慧執導經驗豐富,曾與不同藝文機構或團體合作編導兒童劇、歌劇、影像音樂會等作品,此次為了「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她傾盡能量投入其中,但步伐不急躁,「把所有東西配置好,像醃漬一樣,前面步驟弄得乾乾淨淨,味道調好,等到打開罐子,就都會是好味道。」
她期待這些來自台灣的團隊在世界舞台「開罐」的瞬間,「在彩排後,我自己心中的世界也被打開了,我們帶作品出去,表演給來自全世界的觀眾看,透過音樂、身體、聲響,我相信這沒有語言界線,他們能夠傳遞出打開世界的感受。」更在世界紛亂的當下,以最為庶民的廟宇文化,為自己、世界祈福。「所有的聲音都可以散發出去,那我們做這個作品的初衷就可以完成了。」
這是一場演出,既是「大富翁」中的「機會」牌卡,也是台灣廟埕通往世界舞台的一步。好戲,即將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