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在波羅的海不吃海「鮮」? 看立陶宛的煙燻飲食文化

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2025/8/26
文、攝影:游堯茹

立陶宛的夏季氣候宜人,卻轉瞬即逝。對多數立陶宛人而言,短暫的夏天就是到波羅的海(Baltic Sea)海邊度假的最佳時機。剛搬到立陶宛的第一個夏天,先生便帶著我和孩子前往海邊,體驗在地人的度假方式。

在台灣長大的我,想到海邊自然聯想到大快朵頤的海鮮,因此一路上滿心期待,卻沒找到海鮮餐廳。倒是在沙灘上放空時,見到一艘小漁船靠岸,原本悠閒曬太陽的人群立刻蜂擁而上。我以為終於等到「現撈海鮮」的時刻,趕緊抓了錢包跟著衝去,卻發現船上賣的不是活跳跳的漁獲,而是一條條已經加工好的煙燻魚。

帶著些許錯愕與被「騙」的心情,我也買了一塊,學著當地人坐在沙灘上就著海風品嚐。看著旁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只覺得好鹹,忍不住想起台灣寶島多樣又新鮮的海味。那一刻我才也明白,原來不是所有靠海的城市都吃海「鮮」。

煙燻不只是保存方式,也是一種代表波羅的海風味的飲食符號。(攝影:游堯茹)

後來我才了解到,波羅的海其實是一個鹽度偏低的半鹹水海域,生態系與大西洋、太平洋相比並不算豐富,常見魚種多是鯡魚、鱈魚、鰈魚和鰻魚等,種類有限。也正因如此,煙燻魚逐漸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主角。

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除了保存考量,立陶宛人更迷戀煙燻魚特有的香氣與鹹香口感。夏日到海邊度假,許多人還會特地買煙燻魚帶回家,作為送給家人的「伴手禮」。我曾拿台灣紅燒鰻罐頭給小叔嘗鮮,他嚐了一口卻笑著搖頭,直說「還是立陶宛的煙燻魚比較好吃」。

煙燻本身也是一門講究的藝術。冷燻(20–30°C)能保留細膩口感與營養,製程冗長;熱燻(60–90°C)則賦予魚肉熟成般的質地,更適合即食。不同木材也會影響風味,櫻桃木帶有淡淡苦韻,赤楊木則散發濃郁煙香。正因如此,饕客們往往各有所愛,認定自己口袋名單的那家煙燻魚才是最好吃的。

煙燻魚經過醃製和調味後口味偏鹹,但當地人覺得煙燻過的風味跟鮮魚相比更為美味。(攝影:游堯茹)

超市雖然也能買到未加工的魚,但往往銷路不如煙燻魚,看起來也不怎麼新鮮了。

此外,立陶宛人的口味也很重,煙燻魚配啤酒或是一些小黃瓜與番茄就可以做為主食當作一餐。對台灣人來說,這些煙燻魚若沒有配上一些白飯,大概吃幾口就口乾舌燥,難以下嚥。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夏季常有各式慶典與市集,儘管不靠海,市集裡也總少不了煙燻魚的攤位。這些煙燻製品不僅是節慶餐桌上的佳餚,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對立陶宛人而言,煙燻早已超越單純的保存手段,成為飲食文化的象徵,承載著歷史、風味與生活智慧。

若有機會來到立陶宛海邊,不妨留意那些神秘的小漁船,體驗與品嘗一下立陶宛人世代傳承的煙燻飲食文化。

主題照:波羅的海小鎮什文托伊(Šventoji)沙灘上出現的小漁船,會特地將煙燻加工後的魚載出海,在沿著沙灘靠岸叫賣。(攝影:游堯茹)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