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來加入行銷學教授安妮阿姨的五星級社群媒體華麗探險——保證讓你不虛此行!
大學教授隱姓埋名,親自下海經營社群媒體。
不只是一場網紅實境秀,更是一趟自我發現與重生之旅。
為什麼十個學生有十一個想經營自媒體?
倫敦的行銷學教授潛入社群平台,展開一場臥底實驗。沒想到,她竟然有點上癮!
這本書是她經營自媒體五年的經過:看似華麗的實驗,實則充滿對現代生活的洞察。她看懂了流量背後要付出的代價,也看懂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與自我認同。在現實與人設之間遊走,她試著不違心地參與,不失真地觀察,不忘保持幽默感。
這是一段有時優雅,有時狼狽,教授拎著愛馬仕開著保時捷做田野調查的真實故事。寫給在社群媒體滑過、笑過、焦慮過的每一個人。
內容節錄
《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
二〇一一年博士念到尾聲,想說這次真的要開始找業界工作了,履歷也都開始準備投了,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已經在任教的老公系上有位同事匆匆離職,課要開天窗。有多匆匆呢?這位仁兄在禮拜五告訴系主任要離職,並且當天就回到了非洲老家,完全不顧離職需要兩個月交接期的規定。系主任自言自語地說:「這時候要去哪裡找人?」我可愛的另一半也不知道哪裡來的信心,就說:「我太太博士快畢業了,她剛好在學校附近,人目前在牛津街逛街。」可能是實在沒辦法了,系主任就說不曉得她逛完街可以來「聊一聊」嗎?有待過英國的就知道,工作上的聊聊鮮少是真的聊聊,其實就是面試。他問了我一些問題,但主要是確認有沒有合法工作的身分……然後就叫我禮拜一去上課了。合約還是之後才補上的。
以我酷愛新事物的個性,原以為學校的生活會很平淡,可能難以持久。沒想到大學的精采度絲毫不輸百貨公司與航空公司。尤其在異鄉工作,更是充滿挑戰與刺激。反而是度過重重難關,順利成為教授後,這行業無聊的面向才如潮水般猛然湧來,差點將我淹沒。於是如同前面所說的,我開始滑社群媒體,想想新的研究主題。邊看著所謂的網紅在示範穿搭、帶貨、直播,邊想著「為什麼十個學生有十一個都想經營自媒體?」以及「要成為網紅真的很難嗎?」
這時雖有了最初步的想法,本身也有社群媒體如臉書與IG的帳戶,可是當時就只是很隨興地使用,想貼文就貼文,既沒有策略也沒有主軸。
事情的轉機來自某天跟老公走訪家附近的觀光勝地倫敦肯頓市集(Camden Town Market)。這邊是倫敦相當重要的一個音樂重鎮,著名音樂家如Elton John、滾石樂團和齊柏林飛船都在此留下足跡。小天后泰勒絲的歌也有出現這個地方。
那天我們搭地鐵到肯頓市集出站。或許是從地底上到明亮的地表,又或許是夏天的暖陽普照,我突然覺得一切都很美,是個錄短影音(reel)的好時機。於是就請老公隨手拿著他的手機錄下一支我從右邊走到左邊的七秒鐘影片。那時也沒多想,錄好、沒後製就直接上傳,只有加了泰勒絲的歌。上傳後就繼續逛街,也沒有花時間與其他使用者互動或注意影片的流量。兩小時回家後打開IG,赫然發現這簡單的短影片居然吸引了五千人看!而且還在持續上升,最終停在八千人觀看。這時我的帳號僅有二十多個由親朋好友組成的follower(有時亦稱為粉絲、追蹤者)。四年後,對IG已熟悉許多的我,依舊有不少精心製作的短影音少於八千人觀看。更別說嘔心瀝血發表的學術論文了,它們一年有被下載過十次就要偷笑了。
這次的佳績讓當時的我誤以為在社群媒體上取得成功不難。或許之後真的有機會可以發展成為奈米網紅?於是我開始構思「臥底計畫」。但回想起來,這真是誤打誤撞。知名景點與隨性的拍攝手法,在今天依舊是容易吸引觀眾的元素。再加上演算法為了鼓勵新手多玩而把影片往前推,很容易就讓新手玩家嚐到爆紅(go viral)的甜頭。而我就這樣上鉤了,想想還真好「騙」。
當我把臥底計畫的想法分享給同事們聽時,他們大多反應冷淡,且不甚了解。這有什麼好研究的?要投稿到哪裡?有研究經費可以申請嗎?我心想:「你們在開玩笑嗎?系上有數位行銷的課。你們當中還有人在這堂課裡教書呢!」難怪會有學生覺得大學教授常常與現實脫節。看來我是得一個人從零開始,邊做、邊學、邊觀察。
這趟「旅程」的開始,玩票性質居多,主要是好奇心使然。當然,不能否認,我也帶著一股想爭口氣的心情踏入網路世界。大學教授常被貼上標籤——「恐龍」、「書呆子」、困在象牙塔裡,對教學之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對於這種刻板印象,我除了不以為然,更希望能身體力行地證明,理論知識是能付諸實踐的。教行銷,理應能真的會行銷。於是,我的第一步就設定為:先從在社群媒體上行銷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