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又是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尤其是女性,當生活不再以工作或小孩為重心,要如何重新整頓、調整屬於自己的人生。首先,你需要的是「盤點」,無論是生活中的物品或是心理,來場「實體與心靈斷捨離」後,將可容納往後更多更美好的人生。
文章節錄
《40歲起,簡單過生活》
四十歲起,只擁有「喜歡的東西」
每天使用的東西形成我們每天的生活,建立起「可以購買和不行購買的準則」,不要讓無聊的東西造就無聊的自己。
和東西的交往方式,就是和金錢的交往方式
家裡現有的東西要「拿出來大用特用」,免費贈品則是「不拿」,其他還有「把東西用夠本」、「不因為便宜就多買」,更重要的是「只在需要的時候買需要的東西」、「問過店員後再買」──。這類購物方法,也許乍看之下會覺得和「節儉」背道而馳。
但事實上,養成這種購物習慣後,才開始不會浪費錢。
因為我心中已經建立起「可以購買的準則和不行購買的準則」了,因此當要採購時,經常就會變成「還是別買吧!」
只要不買(不接受)東西,就算什麼都沒做,家裡也會自然清爽起來。而且全是在自己建立的購買準則下買來的,就會用慎重的心情使用它而不會覺得礙眼。這麼一來,便不會因為不喜歡而老是丟掉東西了。
東西雖少,但每一樣都是喜歡的
「真正喜歡的東西」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多。大部分人應該都是這樣子的。女性朋友在找衣服時,都有這種感覺吧?
「顏色是不錯,但款式……」
「材質挺好的,可尺寸……」
大家都會顧忌這些小地方,而這些都不是成衣所能滿足的。
此時,只要不衝動地採取「雖然有點不合,但算了沒關係」這種購物方式,最後這些衣服就不會成為衣櫥裡的負擔,也就不必為收納、整理、處理掉而煩惱。
擁有的東西雖少,但每一樣都是喜歡的!在這種狀態下,每一樣東西都具備立即戰力,絕不會「用時方恨少」了。
若能充分使用每一件物品,即使有點貴重也是,每一件都好好保養,每一件都當成好幾件來使用的話,東西的數量自然會變少。而且數量一少,保養起來就更輕鬆。東西少會讓生活變得豐富,同時會減少金錢浪費,用錢的機會也會變少。結果,比原本那種以「節儉」為目標的購物方式,還能省下更多錢呢!
這正足以清楚說明「和東西的交往方式,就是和金錢的交往方式」,不是嗎?
無聊的東西造就無聊的自己
根據《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個生物學家眼中的奇妙世界》的作者福岡伸一教授所言,人類的細胞(雖然並非全部)會不停地跟吃下去的東西直接置換,在分子的層次中,只要經過一年,我們就完全變得不一樣了。
簡而言之,就是「一年後的我,是由一年來所吃下的東西形成的」。
吃下去的東西=自己。不禁讓人想到,過去一年來,我到底吃了些什麼?如今我的身體,是由正確的食物所構成的嗎?
對於食物,大家都很在意,對每天都在使用的東西,我們卻沒想那麼多。然而,說不定兩者是相同的。
每天使用的碗和杯子。廚房的掃把和清潔海綿、抹布。文具用品和便條紙、襪子和枕巾。
這些東西就算出了家門,也不會被看見。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注意這些不起眼的東西,而會更去注意衣服、包包、飾品這類搶眼的東西。這雖是合理的,但「就算打扮得再漂亮,一回到家,還是要被不喜歡的、可有可無的東西包圍著」。
想到這裡,就讓人好生落寞。老是吃超商便當或速食,身體會變虛弱而容易感冒,同樣地,老是使用粗製濫造或百圓商店買來的日用品,心靈也會變虛弱吧!
雖然不過就是個東西而已,但每天使用的東西卻形成我們每天的生活,怎能說不重要呢?長期使用,它們就慢慢和自己融為一體了。
如果我們每天所使用的都是自己不想看到的、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那麼久而久之,我們的心靈也會一點一點受傷吧!
吃了沒營養的東西,造就沒營養的身體。同樣地,用了無聊的東西,會造就無聊的自己──。這真是太可惜了啊!
年輕時我們只在意外表,但四十代的我們,要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才對。只要抱持這種心態,漸漸地,妳就會將每天所使用的東西,換成自己真正喜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