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紙上談兵!臺科大建築系實構築課程直接動手做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302 13:39:23)有別於傳統建築系設計課程,臺科大建築系的「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以不同於紙面縮尺設計的「實構築」方式,帶領同學實際動手做出大型地景家具藝術。臺科大擔任技職體系龍頭,擅長結合理論與實務,在傳統理論課程外,提供同學多元管道來創造與環境的對話。
開設課程的臺科大建築系教授邱韻祥認為,這門課程與傳統的建築系教授內容,最大的不同在:創造與環境的對話。地景家具設定的座落地點在臺科大校園內人來人往,卻少能駐足的烏龜池旁。讓大家願意停留、使用這些家具,成為修課同學的課題。課程先從2x4木料工法開始訓練,並讓同學觀察、體驗場域的使用情境、描述氛圍,再實際動手做,邊做邊修正,以回應環境特性。這與傳統建築系先在腦中想像情境、繪成草圖、製作模型再進行討論的方式迥異。
邱韻祥進一步解釋,在傳統課程訓練下,當設計者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想像的「尺度感」跟實際狀況,常有很大的差距。但如果先把「人」放進環境裡,學生對「尺度感」的掌握,就會大幅提高。
邱韻祥表示,建築的最終目標在於創造場域。這門3學分的課程以「人」為中心,使用1:1比例的「實構築」方式製作五件大型木構家具,再造並活化烏龜池周遭場域。使用木構的原因在於,木頭對環境友善、容錯性大,可反覆使用,操作中可不斷觀察、修正,適合做為學習工具。
2018年畢業校友,返校擔任課程助教的林采鴻舉例,修課同學提案在烏龜池旁有「親水」的互動,但實作過程中發現現場高低落差,讓使用者難以跨越。同學邊做邊改邊設計,終能克服達成目標,這就是以往紙上談兵無法驗證的實務過程。
邱韻祥提到,對建築系學生而言,實構築與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都是新的教育途徑,可彌補制式教育的不足。動手做地景家具,其實是臺科大USR計畫「I-Villages Plus城鄉牽手深化計畫」的前期基本功訓練,有興趣的同學將進一步進入偏鄉USR場域,或是在大四畢業設計,進行回應地方需求的議題操作。他認為,訓練對環境的感受力,才能創造空間與人的連結。
正在修課的建築系大二同學陳庭蓁表示,這堂課很累,但很值得,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因為建築系很少有從零開始、動手釘釘子的課程,學了很多關於結構的實際面向,而且同學分組是共同參與完成,一起動腦構思、動手製作,不同於平常小組報告會分工的情況。
另一位曾修習課程的助教郭政芳分享自身經驗,她高職念的是設計類科,對電腦繪圖較不感興趣,一開始在建築系很辛苦,但在接觸實際動手做的課程後,發現了不同的興趣及可能性。
臺科大近年推展USR有成,其中I-Villages Plus城鄉牽手深化計畫以臺東關山縱谷生活圈作為「典範深化」場域。對邱韻祥教授來說,「典範」建立於參與同學與當地民眾、文化產生連結;「深化」則是「在地融合」,師生不再只是客體,而是成為在地網絡的一份子。
邱韻祥透過這門課程與USR計畫發現,臺科大同學不怕吃苦的堅毅精神:曾在38度的太陽下焊鐵、艱困環境下睡通鋪。在外注意言行、維護校譽的自律性,更是現今難能可貴。邱韻祥希望能夠讓建築系同學覺得和「真實世界」接觸是很棒的事,學習專業能力外,更能進入偏鄉場域發揮,參與地方永續發展,與在地人事產生深厚的情感連結。他也強調,地方的主體性越強,學校提供的加乘效果就會越好。臺科大與地方夥伴互相學習、成就,無形中也豐富了技職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