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濟逆轉勝 歐洲亮眼之星
勞力市場的需求瞬息萬變,在德國的教育制度下,無論是大學還是職校,除了專門的訓練課程外,也提供學生梗概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具備能隨時就市場需求做調整的技能。
文/林亭儀
全球經濟環境艱困,德國表現卻超乎預期穩健, 是歐洲最亮眼的一顆星。德國聯邦政府日前以「鞏固未來競爭力─ 善用數位變遷機會」(Zukunf tsf ähigkeit sichern ─Die Chancen des digitalen Wandels nutzen)為題,發表2016年度經濟情勢報告,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1.7%。此外,德國外貿協會(BGA),更預料今年出口額將成長6%。
前身為歐洲聯盟(EU)模範生的德國,19 9 0 年代末期至20 0 0年初,卻常常被冠上「歐洲病夫」(Kranker Mann Europas)的標籤。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的龐大成本對德國經濟造成空前重擔, 當局必須長年挹注大筆資金拉抬前東德各邦的生活水準,以致總體經濟長期表現不理想。另一方面,德國雇主有機會進入之前被鐵幕隔絕的東歐鄰國, 這些國家勞力成本低,但政治結構及制度還算穩定。這些因素改變資方及勞方間的權力平衡,勞方被迫較多讓步。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 數據,1998年至2005年間,德國經濟成長平均僅約1.2%,失業率自1998年9.2%,在2005年攀升到11.1%。1999年歐元上路, 2000年之後,剛上路的歐元區經濟表現不理想,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甚至在2003年出現負成長。景氣不佳影響政府稅收銳減,大規模失業更是讓社會安全福利制度瀕臨崩盤。德國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公民紛紛退休,加上生育率低迷的雙重夾擊之下,退休金支付爆增、稅入銳減。
有鑑於大環境惡劣,當年的社會民主黨(SPD)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政府大刀闊斧施行改革,推出爭議的「議程2010」(Agenda 2010)。其中改造社會及就業體制的全面性改革「哈茲方案I-IV」(Har tz- Konzept I-IV)在2003年至2005 年間陸續上路。
根據德國聯邦勞工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數據,總失業人口自2005年的500 萬人在2008年銳減至300萬,失業率在2010年已降至7.7%。和大部分的歐洲鄰國及美國相形迥異的是,金融海嘯期間,德國的失業人數幾乎沒有增多。數年來,就業市場人數不斷增加,創下4,300萬就業人數及連續九年成長的紀錄。德國也在短短十年間躍居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成績亮眼。改革沒有假期 捍衛歐洲霸主地位
2012年出產的影片《德國製造:歐洲經濟的超級明星》(Made in Germany: Europe’s Economic Superstar)剖析德國經濟成功背後的原因,包括製造業續留國內、永續能源政策、彈性教育體系、日本311福島核災後轉移至可再生能源等。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影片中提到的幾個例子包括,儘管人力成本較高,電影器材生產商阿萊(Arri)考量到與地區供應商的合作關係及優良的當地勞動力,選擇將生產業務留在慕尼黑以鞏固產品品質。勞力市場的需求瞬息萬變,在德國的教育制度下,無論是大學還是職校,除了專門的訓練課程外,也提供學生梗概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具備能隨時就市場需求做調整的技能。
經濟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年初表示,德國經濟實力強大是經濟暨就業政策成功之明證,但這不是未來繁榮昌盛的保障。德國經濟需要現代化,加快民間及公共投資腳步,並開創未來新方向,以確保未來10年競爭力,並維持全球經濟及工業領先地位。德國政府正致力加強經濟暨創新能力,同時擴大投資,並鞏固社會安全及環境永續發展,其中一個目標是2020年電動車達到100萬輛。
改革沒有假期,歐洲引擎德國似乎一刻都沒有打算停歇,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0年推出「想法創新成長─德國高科技策略2020」(Ideen. Innovation. Wachstum. Hightech-Strategie 2020 für Deutschland),2014年又接著推出「新的高科技策略創新德國」方案。聯邦政府2014年也針對數位化潮流務實耕耘,推出四年期的數位計畫。捍衛歐洲霸主地位,德國野心可見一斑。(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6年5月號;訂閱 《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