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滿為患 比利時租監獄
比利時監獄人滿為患,已向鄰國荷蘭租用監獄。又因為外籍犯多,安特衛普市長更提議,比國有上千名摩洛哥籍受刑人,何不乾脆在摩洛哥蓋一所監獄?
文/曾依璇(中央社駐布魯塞爾記者)
比利時監獄在過去一年經常成為當地媒體報導焦點,原因是受刑人數量持續增加,可能原因包括臨時拘留的處分太多及刑期越來越長。
由於現有的32所監獄早已不敷使用,比利時政府近年陸續規劃各種方案,紓解人滿為患的壓力。
根據非政府組織國際監獄研究中心(ICPS)調查,統計到2013年1月止,面積與台灣差不多大、人口約1,100萬人的比利時,共有1萬2,126名受刑人,也就是每10萬人約有108名受刑人。
比利時監獄分為封閉式、半開放式及開放式。
封閉監獄配備所有該有的監視及安全設備,包括圍牆、鐵欄、監視器等,受刑人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牢裡。
在半開放監獄裡,受刑人白日可在監獄內或外的工作坊勞動,夜裡則必須回到牢房。
開放監獄是安全設施最寬鬆的一種,受刑人可在最少的限制條件下,自願接受教育課程。
值得注意的是,比利時的外籍囚犯比例比其他歐洲國家明顯要高,達44.2%,而在隔鄰的法國,這個數字大約在30%。
首都布魯塞爾監獄的情況最嚴重,將近六成受刑人不是比利時人,比利時議員形容這種情況已經「失控」。
比利時的外籍受刑人,最多來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及法國,比利時政府得為每人每天花費70歐元(約新台幣2,926元)。
受刑人過多,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空間不足。
比利時32所監獄總容納量約9,400人,遠遠無法容納所有受刑人,只好自2010年起向鄰國荷蘭的堤堡(Tilburg)監獄租用三年使用權,但也只能多容納650人。
比利時正規劃新建七所監獄,預計2016年可以完成,另外還整修現有監獄,2015年底前可把總容納量增加到1萬800人,仍然不夠。
有議員建議引渡外籍受刑人回母國服刑,安特衛普市長德威弗(Bart De Wever)更提議,比利時有上千名摩洛哥籍受刑人,何不乾脆在摩洛哥蓋一所監獄?
此外,自2011年起,比利時法院傾向對非暴力性質的犯罪判處坐牢以外的懲罰,尤以社區服務最普遍,也是減少獄中受刑人的方式之一。
受刑人過多,不僅造成財政負擔,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指出可能引發傳染性疾病及心理壓力問題。
世衛組織早在1995年就提出監獄健康計畫(HIPP),促進監獄設施符合健康要求。
全歐洲約有200萬名受刑人,入獄經常意謂他們會增加罹病風險,包括HIV病毒、肺結核、毒品及心理疾病,或無法妥善治療原有疾病。
舉例來說,擁擠的比利時監獄缺乏處理受刑人心理問題的服務,估計有10%的受刑人有心理問題,是比利時獄政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相較於比利時監獄的擁擠,荷蘭在獄政管理上算是歐洲國家裡的資優生。
《紐約時報》就曾報導,美國受刑人平均刑期為三年,90%的荷蘭受刑人平均刑期卻在12個月以內,且出獄後不受工作及居住限制。
由於犯罪率下降,也為了撙節預算,荷蘭於2013年初宣布將在五年內關閉26所監獄。
荷蘭司法部還於今年1月中提議新做法,要受刑人每天支付16歐元的住房費,最多付兩年,因為執法成本、照顧被害人等費用,不該全由社會支出,受刑人至少應負擔部分關押所需的經費。
荷蘭受刑人權益團體嗤之以鼻地說,受刑人兩年要付將近1萬2,000歐元,他們可能原本就沒錢,坐牢期間更是一無所有,「這樣是要他們一出獄就負債嗎?」
歐洲國家對監獄的普遍觀念,是協助受刑人在獄中為未來重新融入社會做準備,而非把囚禁作為一種懲罰。
從這角度來看,就比較能理解荷蘭政府的提案:監獄不只是隔離犯罪者及社會的牢籠,而是學習社會化、為自己負責任、與他人和平共處的過渡場所,要求他們負擔部分經費,也不為過。(完)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