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京3000年 古今交融的文化之都
人們能在胡同裡,感受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也能在現代化的商場,體驗都市生活的繁華。這樣的古今交融,讓北京成為一座既具傳統文化、又有現代感的城市。
文/邱國強 (中央社駐北京記者)
北京,在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上,是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古城。從諸侯國的都城,到割據政權的都城,乃至於全國大一統政權的都城,直到今天,可說見證了中國歷史與文明的變遷。以至於北京人常說,在這座城市裡,每一磚、每一瓦,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北京建城3000年 見證中國朝代興衰更迭
以考古發現搭配史籍記載來看,北京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中葉的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分封堯帝(一說黃帝)的後裔於薊,形成薊國;同時,周武王也分封宗室功臣召公奭於燕,形成燕國。這兩個小國,都城都位在今天的北京市,成為北京形成城市的開始。
秦漢時期,北京的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北方重鎮。三國、魏晉南北朝至唐朝,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興起,北京成為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及王朝爭奪的重鎮。
進入元朝,北京首度成為中國大一統王朝首都,名為「大都」;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興建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北京的城市格局從此確定。清朝及民國北洋時期,西風東漸的衝擊,以及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戰亂,都未能改變北京蘊含的歷史、人文地位。同時,從元朝以來的長久建都,讓北京在近代中國政治上的地位牢不可破。
1949年中共建政至今,在人口急劇擴張及中共對都市發展操之過急下,拆除了北京絕大部分城牆、城門及部分古建築,但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也開始出現象徵現代化的商業及住宅大樓,讓北京有了現代化大都市的面貌。
先民智慧和創造力結晶 古建築群承載歷史記憶
北京的文化象徵,首先來自它保存至今,且具特色的古建築群。它們以中國式建築獨特的風格和精美的雕刻藝術,展現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紫禁城、天壇、頤和園、長城等眾多古建築,每一座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歷史背景。其中,作為明清兩代皇權象徵的紫禁城,除了是帝王起居的皇宮,也是北京乃至中國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群,充分展現古代皇家建築的輝煌與壯麗,也是全球觀光客前往北京必不可少的景點。
另一座成為北京象徵的建築,則是天壇,而且幾乎成為這座城市的代表性標誌,和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及倫敦的塔橋齊名,但它的建成年代、歷史性和藝術性,都高於後三者。作為古代皇家祭祀場所,天壇獨特的布局及祭祀功能,反映了古人對天地的敬畏與祈求。
至於長城,被稱為太空中唯一能見到的地面建築,被認為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古建築。雖然最初是作為軍事防禦用途,但時至今日,這面綿延逾1,000公里的長城,已經轉換成先民艱辛勞動及歷史滄桑的見證。更因其規模雄偉,成為北京乃至於中國的象徵性建築。
賞京劇聽相聲走逛胡同 老北京接地氣文化之旅
除了有形的古建築,北京還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傳統藝術、民間習俗和手工技藝,是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融合唱、念、做、打等多種表演形式,展現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京韻大鼓、皮影戲等曲藝,在北京也有著群眾基礎,並以口頭傳承及師徒傳授的方式流傳至今。
北京更膾炙人口的另一種藝術,則是相聲。相聲,起源於早期的八角鼓,清代中葉逐漸形成一人、兩人乃至多人口技的單口、雙口及多口相聲,民國以後更迅速在全中國風行。如今,更成為中國民眾最為熟悉且頗為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老北京文化的象徵。
此外,由於北京作為國都的背景,因此也擁有許多歷史知名人物,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他們住過及到過的房子,多半以故居的形態存在,滿布北京城區,讓北京有了不少人文歷史的足跡,也是不少人流連忘返及懷想之處。
北京的庶民文化,其實也值得一提。像是北京代表性的「胡同」,雖然看上去是巷弄,但胡同裡的文化及百姓的氣息,往往潛藏著元明清到民國數百年的民間文化。以至於外來觀光客只要到北京,徒步或僱輛觀光三輪車「逛胡同」,成了不可錯過的旅遊體驗。
在21世紀的現代化腳步下,雖然不少胡同被夷平後蓋起高樓。但大致上,人們仍能在路邊及胡同裡,品嘗道地的北京小吃,感受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也能在現代化的商場買到國際時尚品牌,體驗都市生活的繁華。
這樣的古今交融,雖然有時顯得突兀,但也讓北京成為一座既具傳統文化、又有現代感的城市。在整個中國,北京的文化城市地位,至今還很難被其他城市撼動。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