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俄羅斯2022年2月21日承認烏克蘭東部分離地區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以「維和」名義派軍進駐,並宣布與其建交。俄羅斯總統蒲亭無視西方制裁,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發動飛彈攻擊與砲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兩方交戰至今,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

俄羅斯2022年2月21日承認烏克蘭東部分離地區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以「維和」名義派軍進駐,並宣布與其建交。俄羅斯總統蒲亭無視西方制裁,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發動飛彈攻擊與砲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兩方交戰至今,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今天在社群媒體上表示,烏軍俘虜了2名為俄軍作戰的中國公民,他已指示烏克蘭外交部立即與北京當局聯繫,釐清中國打算如何回應此事。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天譴責美國大使館發表的聲明「軟弱」,指責未將俄羅斯列為對他家鄉飛彈攻擊的肇事方。該襲擊造成18人死亡,其中包括9名兒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天呼籲美國進一步制裁莫斯科。他說,俄羅斯無人機夜間襲擊,並在多處造成破壞,莫斯科顯然沒有追求「真正的和平」。
烏克蘭官員今天說,俄羅斯夜間對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州和總統澤倫斯基老家克利福洛市發動無人機攻擊,這是俄烏戰爭期間,俄國對克利福洛市發動的最大規模無人機攻擊。
美國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今天結束與俄羅斯總統蒲亭最新一輪會談,美國總統川普稍早敦促蒲亭加快行動,終結他所謂俄國與烏克蘭「毫無意義的戰爭」。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表示,俄羅斯無法接受美國目前提出結束烏克蘭戰爭的提案,因為這些提議未解決莫斯科認為導致衝突的問題。俄國官員的說法代表雙方協商陷入僵局。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昨天對俄烏停火缺乏進展一事表達不滿,聲稱他為此對俄羅斯總統蒲亭「非常生氣」。克里姆林宮今天表示,蒲亭仍願意與川普對話。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表示,對俄羅斯總統蒲亭「非常生氣、惱火」。尋求結束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的華府論調上出現丕變,引人關注。
英國首相施凱爾10日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通話,雙方除了討論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造成的衝擊,也觸及雙方在安全防衛和科技領域的合作。施凱爾並感謝日本支持軍援烏克蘭的國際「志願者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英國哈利王子發言人表示,哈利王子今天在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Lviv)慰問戰爭受害者,他是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第2位訪問烏克蘭的英國王室成員。
英國國防部今天表示,英國與挪威將共同投入4億5000萬英鎊(約新台幣192億元),由英國和烏克蘭進行產業合作,加速生產無人機抵禦俄羅斯侵略,並將強化烏克蘭維修保養北約規格軍備的能力,以及對烏供應雷達系統和反戰車地雷。
美國國務院表示,華府與莫斯科預計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展開會談,商議恢復兩國大使館的部分領事服務。自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駐雙方境內大使館的業務已大幅縮減。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任50天,從烏克蘭戰爭轉向、揚言奪取格陵蘭、向鄰國課徵高關稅等,都顯示美國外交政策已根本改變,這是一場革命,與盟友互信破裂將難以修復。
美國總統川普擺出想用最快時間達成俄烏停戰的架式。然而有分析指出,隨著戰場優勢在手,克里姆林宮可能認為拉長時程慢慢談的策略反而有利俄方,川普恐難如願快速弭兵。
路透社引述6名軍事專家指出,俄羅斯總統蒲亭上週吹捧對烏克蘭發射的實驗性新型極音速飛彈,實際只是應用多年來用於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舊技術。
美方行政與國會官員坦承,拜登政府難以在明年1月20日卸任前將國會通過的軍援烏克蘭經費用完,恐仍有數十億美元經費得留由總統當選人川普定奪。
俄羅斯傭兵集團首腦普里格津發動兵變直逼首都,讓全球屏息度過驚風駭浪的一天,德國智庫學者分析,這場猶如「黑天鵝」的兵變凸顯蒲亭體制的弱點,發動戰爭的國家終將遭到反撲,未來兵變隨時還可能再發生。
英國首相蘇納克今天表示,針對俄羅斯傭兵團體瓦格納發動短暫兵變後俄國可能的各種情勢發展,英國已經有所準備。德國國防部長則表示,德國準備在立陶宛常駐一個旅。
俄羅斯傭兵集團瓦格納24日發動的短命兵變落幕後,總統蒲亭今天表示,當時之所以放任兵變持續,是為了避免流血。他指控烏克蘭與其西方盟邦,只想讓俄國人在兵變中自相殘殺。
瓦格納集團短暫兵變落幕,分析認為,這對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也敲響警鐘,民族主義恐反噬威脅掌權者,而重大軍事行動,例若對台灣的行動遭遇失敗,是否會導致軍事力量的分裂。
俄羅斯在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更將牽動台海情勢與美中兩強的競爭。中央社在戰爭滿一週年的此時推出專題,從各個面向探討,幫助讀者瞭解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百日,兩軍仍在烏東地區激烈交戰,傷亡、難民與斷瓦殘垣,形成21世紀至今全球最悲慘的人道危機,老弱婦孺成了最大犧牲者。戰火肆虐,俄軍砲彈沒讓烏克蘭一週亡國,相反的,許多離鄉者返回家園,危機中攜手準備重建。中央社記者在戰爭百日期間來到曾遭俄軍圍城的首都基輔、交戰中的烏東哈爾科夫等地,報導戰火下烏國人民的希望。
烏克蘭學者、議員及民團領袖觀察,戰事爆發後,烏克蘭處於反共前線,與台灣同屬捍衛民主同盟,民眾更了解中國犯台風險,雙方於戰後可望強化互動。中國未及時出手止戰,已導致烏中「戰略夥伴」發展受阻。
4月26日下午,基輔舊城區後來改以「烏克蘭人民自由」為名的拱門下方,工人在拆除一座蘇聯時期象徵烏克蘭與俄國友誼的雕像,現場圍觀的數百民眾不時報以掌聲。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不久,位於基輔市的烏克蘭國家兒童醫院(National Specialized Children's Hospital Okhmatdyt)成為收治受傷兒童的地方,臨時床位一度擺滿醫院走廊,醫療資源也快速消耗。
「我要住哪裡?吃什麼?我不會說波蘭語,要怎麼找工作?」烏克蘭駐波蘭盧布林領事館外設有救濟站,在這裡擔任接待工作的娜塔利亞(Natallia)以生澀的英語道出了烏克蘭難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