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布「四十七年度獎勵國語影片辦法草案」
金馬獎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獎項,但它最初其實是推廣國語電影的工具。1950年代,政府亟欲扶植國語電影,香港影壇人士也請願盼設立獎項,政府於是邀集各部會商討輔導方案,針對能配合國策、發揮教育意義的電影,提供獎金與獎品,成為日後金馬獎的雛型。
舉行第一屆金馬獎
1962年行政院新聞局辦理第1屆金馬獎,明確訂定評選方式,並頒發獎座鼓勵優良國語片和電影工作者。「金馬」這個名稱代表金門馬祖,期勉電影業者效法前線官兵奮發的精神,典禮日期選在10月31日總統蔣中正生日,頒獎同時也向蔣總統祝壽。

星星月亮太陽
香港電懋公司出品的「星星月亮太陽」,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在抗日戰爭下,男主角與3個女人的愛情故事。本片拿下首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等4獎,女星尤敏榮登金馬影后,演藝事業攀上高峰。(圖取自香港電影資料館網頁)
當時香港是國語電影發展重鎮,深受台灣觀眾歡迎。1963年邵氏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拿下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等6獎。主角凌波反串男性的精湛演出,讓評審無法決定該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最後決定給她一座特別獎。凌波來台時在台北街頭以車隊掃街遊行,所到之處擠滿爭睹明星風采的民眾,掀起「凌波旋風」,香港媒體戲稱台北是「狂人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香港邵氏在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黃梅調類型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其中經典之作,將黃梅調電影推向顛峰,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影后及史無前例的演員特別獎,在兩岸三地大受歡迎。(圖為天映娛樂提供)
香港電影的成功,刺激台灣影業見賢思齊。1963年時任中影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電影」路線,有別於當時流行的黃梅調或文藝愛情片,著重描繪鄉土農村小人物,展現人性光明面與社會正向力量,相關作品上映後觀眾反應熱烈,確立當時台灣電影的主流路線。
早期金馬獎官方色彩濃厚,由主辦單位(行政院新聞局或教育部文化局)聘雇影視相關人士擔任評審,依據主題意識、演技與技術等項目評選,得獎的電影多半有類似主題。健康寫實片因強調人性格正向光明的一面,正中評審口味,成為金馬獎的主旋律。

養鴨人家
導演李行拍攝的「養鴨人家」描述貧苦農村養鴨人家,不務正業的兒子在老父親與養女的溫情感化之下重回正途,是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代表作,也是第1部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台灣電影。(圖為可樂電影提供)

小鎮春回
1969年的「小鎮春回」表面上是講述姻緣與母女情的故事,實質上是展現台灣省政府「社區發展」實績的政令宣導片。劇中女兒男友是都市更新工程師,老母親卻反對為建設拆房,是故事主要衝突之一。本片獲金馬獎最佳影片,並與抗戰片「揚子江風雲」並列得獎最多的電影。(圖取自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楊文淦,CC BY-NC)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許多國家斷交,同時經歷工業轉型、十大建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金馬獎有了不一樣的面貌,抗日愛國電影連年上榜,台灣建設發展則成為紀錄片獎項的主角。
英烈千秋
1972年台日斷交,抗日電影成為風潮。描述張自忠將軍奮勇殺敵、壯烈犧牲的「英烈千秋」在台港兩地大受歡迎,也帶動國內公、民營片場拍攝愛國片;金馬獎為此頒發最具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梅花
愛國電影「梅花」集結抗日電影所有要素,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讓不少觀眾垂淚,劇中眾人詠唱的主題曲傳唱大街小巷,一舉拿下1976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也是當年得獎最多的作品。
總統蔣中正逝世
總統蔣中正過世後,金馬獎不再背負祝壽任務,加上形式僵化多以主題評選,漸漸不被社會大眾及電影界重視。1978年官方力圖改革,朝「專業化」、「藝術化」及「國際化」的目標邁進,評選時更注重電影的表現手法,得獎作品有了更多的樣貌。
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8年金馬獎首度引進入圍機制,最佳影片由中影出品的勵志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拿下,一改過去幾屆抗日電影當道的情況,也讓以瓊瑤文藝片走紅的秦漢拿下影帝。
台灣電影新浪潮開始
80年代香港新浪潮來襲,徐克、章國明、許鞍華的電影來勢洶洶拿下多個獎項,1982年「光陰的故事」則是開啟台灣新浪潮電影序幕,金馬獎不再只是頒給愛國片或健康寫實電影,關注社會議題、人際倫理的驚悚片、喜劇片也能受到表揚。

夜來香
香港電影「夜來香」為導演徐克加盟新藝城首部作品,也是香港新浪潮電影後期的代表作。劇中私家偵探夜來香除了要面對死對頭追殺,還被捲入黑幫爭鬥,是1981年金馬獎入圍與得獎最多的電影,香港新浪潮也在這幾年橫掃金馬獎。(圖取自金馬影展網頁)

小畢的故事
1982年金馬獎香港電影大獲全勝,相形失色的國片由「光陰的故事」開啟台灣新浪潮序幕,隔年描述眷村少年成長故事的「小畢的故事」拿下最佳影片,為國片一吐怨氣。自此,新浪潮電影接連5屆把最佳影片大獎留在台灣。(圖取自金馬影展臉書粉專)
台灣解嚴
1987年台灣解嚴,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更多過去被視為禁忌話題的題材搬上大銀幕。金馬獎也進一步開放讓中國電影報名,為許多在中國無法得獎,甚至根本無法上映的電影提供舞台。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挑戰社會禁忌話題,是台灣第1部以228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在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首映後抱回台灣第1座金獅獎,也被看好在金馬獎有亮眼成績,最終拿下最佳導演與男主角獎。(圖為牽猴子提供)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以台灣60年代真實刑案為原型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一段青少年走入幫派、對往日情人痛下殺手的青春史詩,反映當時社會不安的氛圍;一舉入圍12項金馬獎,包含5個演技類獎項,最終拿下最佳影片與原著劇本獎。(圖為金馬執委會提供)

囍宴
李安執導的「囍宴」是金馬史上第1部拿下最佳影片的LGBT+題材電影,描述主角與男友在美國同居多年,某天在台灣的老父母突然催婚,主角只好與女房客假結婚,引發一連串的故事。共獲得金馬4項大獎,也讓李安拿到首座最佳導演獎。(圖為誠品電影院提供)
開放中國電影報名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6年金馬獎開放中國電影報名,當年度的最佳影片就由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拿下,他也獲得個人第1座導演獎。本片改編自小說「動物兇猛」,描述文革時期中國青少年生活。

天浴
同樣以文革為背景的電影「天浴」與「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中國命運大不相同。「天浴」說的是中國上山下鄉運動,一個單純的都市女孩到青藏高原後,生活產生巨大的變化。該片因政治因素與裸露鏡頭在中國禁映,卻在金馬獎締造史上唯一一次「大滿貫」紀錄,拿下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女主角獎。(圖取自IMDb網頁)
廢除「獎勵國語影片辦法」
1997年新聞局將舉辦典禮經費交由民間執委會全權運用,金馬獎自此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隨著國際合製電影漸成趨勢,金馬報名制度也逐漸放寬語言、經費來源的限制。
臥虎藏龍
李安的「臥虎藏龍」集結台、港、中及美國電影工作者,以西方好萊塢的技術與資金呈現東方武俠故事,在奧斯卡、金馬獎或獎勵香港電影的香港金像獎都攻下獎項,成功為當時低迷的國片指點一條跨國合製的新道路。

功夫
周星馳的「功夫」也是跨國合製著名的例子。因為「少林足球」的成功,美商哥倫比亞影業找上周星馳合作。片中找回許多70年代香港著名的動作巨星,詼諧有趣的風格及令人目不轉睛的武打場面,同樣在金馬與香港金像獎斬獲多獎,更入圍金球獎與英國BAFTA最佳外語片。(圖為博偉電影提供)

跑吧!孩子
2003年金馬獎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無間道」時,新加坡演員鄭智允以電影「跑吧!孩子」抱回最佳新演員獎,為新加坡片在金馬歷史上留下一筆。這部講述貧窮孩子為一雙鞋踏上旅途的故事,成為金馬影史第1部非兩岸三地拍攝的得獎作品。(圖取自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網頁)
走出兩岸三地的「華語奧斯卡」
金馬獎不分地區、國籍,全權交由評審決定得獎者,外界無從干預的評選方式,使其逐漸受到兩岸三地,乃至亞洲其他地區重視,成為一年一度華語電影最重要獎項。
然而台灣電影在金馬獎入圍、得獎數量相對減少,2012年只有2部國片得獎,國片的衰退成為熱議話題,有立委甚至提議廢除金馬獎。這敲響台灣電影發展警鐘,包括侯孝賢在內的電影人皆發聲捍衛金馬獎價值。製片人李烈表示,金馬獎在華人地區是公認最難拿也最公平的,不需要因為一時成績差就否定台灣長期以來的努力。

女朋友。男朋友
「女朋友。男朋友」呈現台灣民主轉型下2男1女的愛與糾葛,桂綸鎂憑藉亮眼的表現,在當年中港電影強勢競爭的金馬獎,為台灣留下獎項。導演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見證台灣電影最低潮的時刻,5年後他拍攝的「血觀音」也為台灣拿下最佳影片。(圖取自金馬影展網頁)
中國抵制金馬獎
2018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由「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拿下,導演傅榆發表感言時說:「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挑動兩岸敏感神經。隔年中國宣布抵制金馬獎,多部原已報名的中、港作品退出評選。
不過金馬獎沒有因此停辦,之後報名數量不但比過往還多,香港、中國的電影也沒有完全缺席,金馬獎更成為COVID-19疫情期間,少數仍繼續舉辦的影展。
中國單方面抵制金馬獎,但金馬獎並沒有因此拒絕中、港影人。2022年影帝后皆由港片拿下,最佳紀錄短片得主是中國導演黃樹立。

時代革命
香港反送中運動紀錄片「時代革命」在2021年坎城影展公開首映,因內容翔實記錄包含元朗襲擊、理大圍城等抗爭事件,不可能在香港播映。本片奪下2021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頒獎人陳湘琪公布結果後,現場響起滿堂喝采。(圖為時代革命提供)
智齒
香港警匪片「智齒」在2022年香港金像獎與金馬獎皆強勢入圍14項大獎,追平「香港有個荷里活」、「當愛來的時候」,成為金馬史上入圍最多的電影。中國女星劉雅瑟憑本片入圍最佳女主角,最終並未出席金馬獎,引起網友議論「為何要報名?」不過這也顯示金馬獎不分國籍公平評選所有參賽者。
除此之外,更有來自東南亞的作品前來共襄盛舉,像是講述馬來西亞鄉野奇談的「南巫」、新加坡與南韓合製的「花路阿朱媽」。

熱帶雨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2013年以「爸媽不在家」拿下最佳影片,是金馬獎50屆以來首次將最大獎頒給兩岸三地以外的電影。6年後陳哲藝帶著他的第2部長片「熱帶雨」再度叩關,這部以師生戀描繪女性身處異鄉的壓抑情緒,拿下最佳女主角獎。(圖取自金馬影展網頁)
南巫
改編自童年見證父親被下降頭的經歷,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執導的「南巫」揉雜馬泰邊界地區各式民間信仰,拍出一部帶有魔幻色彩的恐怖片,入圍金馬最佳原著劇本,並讓張吉安初試啼聲就得到新導演獎,不過該片在母國馬來西亞上映時遭電檢局刪減。
金馬獎走過一甲子
金馬獎一步步走出兩岸三地,集合國際精彩的華語電影,享有「華語奧斯卡」的美譽。李安在中國抵制金馬獎後表示,金馬雙手永遠張開,「只要是華語電影,我們歡迎你,外面的世界我們管不了。」奔騰60年的金馬獎,即便遭逢批評、幾經改革,對華語電影的包容與讓影人自由交流的價值始終不變。